俄军突然动真格了 11月25日俄军突然发起突袭,官方直接通报是回应乌方袭击俄境内

史鉴奇谈 2025-11-27 10:15:35

俄军突然动真格了 11月25日俄军突然发起突袭,官方直接通报是回应乌方袭击俄境内民用设施,这次出手火力拉满,不光用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陆、海、空远程武器全上阵,专打乌军工设施、能源基地和无人机储存点,任务直接顺利收尾。   乌方随后也证实了这次袭击的规模,他们公布的数据显示俄军总共投射了22枚导弹外加464架无人机,其中包含4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这个数量级在近期的冲突里算是相当大的一次了,看得出来俄军这次是下了决心要打痛对手。   乌军方面也没闲着,防空部队全力开动,宣称成功拦截了452个空中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包括1枚“匕首”导弹,要知道“匕首”作为高超音速武器,最大速度能达到10马赫以上,拦截难度相当大,这次能拦下1枚,也让外界对乌军的防空能力有了新的认知。   不过回溯一下就能发现,双方的无人机攻防早就成了常态,此前俄防空部队就已经击落过249架乌方无人机,而乌方的袭击也确实给俄境内造成了实际损失,不光有人员伤亡,不少房屋也在袭击中受损,这也是俄军这次大规模反击的直接导火索。   “匕首”导弹的出动尤其引人关注,这款导弹可以由米格-31K战斗机搭载发射,射程能覆盖上千公里,凭借极快的飞行速度和机动能力,一直被俄军视为突破防空系统的利器,这次一次性动用4枚,显然是想通过这种高价值武器撕开乌军防线,瘫痪关键目标。   而俄军陆海空远程武器齐上阵的打法,也体现了其多维度打击的作战思路,陆基的“口径”巡航导弹、海基的舰载导弹再加上海空的战机投射,形成了一张立体的火力网,让乌军的防空系统很难全面兼顾,只能优先拦截威胁最大的目标。   乌军工设施和能源基地被重点打击,这背后的战略意图很明显,俄军就是想通过摧毁乌军的战争潜力,让其武器生产和能源供应陷入困境,毕竟军工设施是制造装备的根基,能源基地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运转和军队的后勤保障,这两下重拳下去,对乌军后续的作战能力肯定会有不小影响。   无人机储存点被盯上也不意外,最近一段时间乌方频繁使用无人机对俄境内目标发动袭击,这些储存点就是其“无人机游击战”的补给站,俄军针对性打击,也是想从源头上削弱乌方的这种袭扰能力,减少己方境内的安全威胁。   从双方公布的拦截数据来看,乌军虽然拦下了大部分空中目标,但仍有12架无人机和21枚导弹突破了防线,这些漏网之鱼大概率还是对预定目标造成了破坏,毕竟就算拦截率超过九成,剩下的少量武器也足以给关键设施带来损伤。   而俄军能一次性投入这么多无人机,也反映出其在无人机生产和储备上的实力,464架无人机铺天盖地的袭来,本身就对防空系统构成了巨大压力,这种“蜂群”式的攻击,往往能让防守方顾此失彼,为导弹突防创造机会。   此前乌方对俄境内民用设施的袭击,已经触及了俄军的红线,民用设施不同于军事目标,攻击这些地方很容易造成无辜平民伤亡,这也是俄军这次反应如此强烈的重要原因,毕竟在冲突中保护平民和民用设施,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准则。   俄境内那些在袭击中受损的房屋,不少都是普通民众的居所,伤亡人员里也有平民,这些现实的损失让俄军必须做出强硬回应,一方面是维护本国公民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反击向乌方传递信号,不要再轻易触碰民用设施这条底线。   这次“匕首”导弹被拦截1枚的情况,也引发了关于高超音速武器实战效能的讨论,虽然拦截难度大,但并非完全不可拦截,乌军可能是借助了西方提供的先进防空系统,再加上特定的战术配合,才实现了这个突破,这也给后续的武器发展和攻防策略都提了个醒。   总体来看,这次突袭事件是双方冲突升级的一个缩影,俄军用大规模、多维度的打击展示了反击决心,乌军则在防空拦截上展现了一定实力,只是这种你来我往的攻防,最终受苦的还是两国的普通民众,毕竟和平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持续的冲突只会带来更多的伤亡和损失。   后续双方的行动也值得关注,俄军这次打击后是否会有进一步的动作,乌军在关键设施受损后又会如何调整战略,这些都将影响着冲突的走向,不过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双方都没有轻易收手的迹象,这场冲突恐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0 阅读:6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