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之间不是已经没有领土争议了吗? 为何中国地图上仍将俄罗斯远东的八个地方标注为中文?原因很简单,这段历史将成为子孙后代铭记和复兴的动力! 从17世纪开始,中俄就有了边界往来,康熙年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最初的东段边界,明确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可到了19世纪中期,清朝国力衰弱,沙俄趁机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抢走了外东北大片土地,光1860年的《北京条约》就割让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3个江苏省那么大。 这些条约留下的边界问题,后来成了中苏之间的遗留难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关系缓和后才重新谈判。1991年苏联解体前,中苏签署《中苏东段边界协定》,苏联归还了兴凯湖、乌苏里江等地近1620公顷土地。 2004年中俄又签订补充协定,解决了黑瞎子岛的归属问题,俄罗斯归还了其中171平方公里土地。 至此,中俄95%以上的边界都划定清楚,剩下的也通过后续谈判彻底解决,现在两国边界线清晰,没有任何争议。 但地图上那些中文地名,比如海参崴、伯力、庙街、尼布楚、库页岛这些,每一个都藏着一段不能忘的历史。 海参崴在清朝时是吉林将军辖地,名字是当地原住民语言的音译,意思是“海边的晒网场”,闯关东的山东人都叫它“崴子”,这里是天然的不冻港,早在唐朝就是渤海国的领地,元朝还把这里设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1860年被割让后,沙俄改名叫符拉迪沃斯托克,修了西伯利亚大铁路,成了远东重要军事基地,但中国地图上一直保留“海参崴”这个名字,就是要记得这里曾是中国的渔村。 再比如伯力,女真语里是“豌豆”的意思,清朝时是黑龙江下游的重要据点,1860年被割让后改称哈巴罗夫斯克,可老辈人都记得,这里曾是中国边疆的商贸重镇。 庙街的故事更让人难忘,明朝永乐年间在这里设了奴儿干都司,太监亦失哈还建了永宁寺,“庙街”的名字就从这来,1850年沙俄强占后改名尼古拉耶夫斯克,可永宁寺的遗迹和史书里的记载,都证明这里曾是中国的行政中心。 尼布楚原本是蒙古族的游牧区,《尼布楚条约》后划归俄国,但这个名字见证了中俄第一次平等边界谈判的历史,也记录着清朝为稳定西北局势做出的让步。 还有库页岛,面积约7.64万平方公里,唐朝起就有中国先民居住,1860年被割让前,岛上的渔猎部落一直向清朝纳贡。 这些地名的中文标注,不是要争什么,而是要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失去过什么。沙俄当年抢走的远东土地加起来有150多万平方公里,这片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藏,还有直通太平洋的出海口。 清朝之所以失去这些土地,根本原因就是国力弱,在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连自家国门都守不住,只能任由列强摆布。 十月革命后,苏俄曾喊过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但实际并没有归还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实力逐渐增强,才有了平等谈判的资本,慢慢收回了部分土地。这些经历告诉我们,国家强大才能守住家园,落后就要挨打不是一句空话。 现在中俄关系很好,俄罗斯还开放海参崴让中国船只停靠,邀请我们开发库页岛和远东地区,这是基于现实利益的合作。 但合作不代表要忘记历史,地图上的中文地名就像一个个历史标记,提醒着每一个看地图的人,百年前我们因为衰弱失去了故土,如今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再也不受欺负。 就像黑瞎子岛的回归,正是因为国家实力提升了,才有了谈判的底气,能拿回属于自己的土地。 所以说,这些中文地名不是争议的象征,而是历史的见证。把它们标注在地图上,不是要挑起矛盾,而是要把这段屈辱又励志的历史传下去。 让孩子们看到“海参崴”这三个字时,能问一句“这地方以前是我们的吗”,大人们就可以讲讲当年的故事,告诉他们落后的代价;让年轻人知道这些地名的由来,就能更明白“复兴”两个字的重量。 正是这些看得见的历史印记,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好好建设国家,让这样的历史不再重演,这就是标注这些中文地名最根本的意义。
中俄之间不是已经没有领土争议了吗? 为何中国地图上仍将俄罗斯远东的八个地方标注
罗普娱记
2025-10-09 10:33:24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