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又爆了个大新闻!10 月 5 日,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突然宣布,伊朗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的核查合作协议彻底失效了。 这事儿来得太突然,因为双方恢复核查才刚满一个月,结果就因为美英法德四国强推联合国制裁,直接闹掰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外交摩擦,背后折射出的是伊朗核问题十年僵局的全面爆发,更是大国博弈下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一次严重危机。 事情得从 9 月 27 日说起。那天晚上,美国东部时间 8 点整,联合国安理会正式重启对伊朗的制裁。这次制裁来势汹汹,直接针对伊朗的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包括武器禁运、铀浓缩活动限制、资产冻结等一系列严厉措施。 而触发制裁的罪魁祸首,是英国、法国、德国三国在 8 月 28 日向安理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指控伊朗违反 2015 年伊核协议,扩大核活动规模。 伊朗这边反应相当激烈。就在制裁生效当天,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就放话:美国要求我们交出所有浓缩铀,换三个月的制裁暂缓期,这绝对不可能! 他还强调,伊朗已经做好了应对制裁的准备,不会被外部压力压垮。紧接着,伊朗外交部宣布召回驻英法德三国的大使,中断高层外交接触。 10 月 5 日,伊朗直接撕毁了和 IAEA 的核查协议,宣布停止所有合作,连监控设备都关了。这次协议破裂其实是伊朗核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 2015 年,伊朗和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六国达成伊核协议,伊朗承诺限制核活动,换取国际社会解除制裁。但好景不长,2018 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协议,重新对伊朗实施 “最大压力” 制裁,导致协议名存实亡。 这次事件背后,是美欧、中俄、伊朗、以色列等多方势力的激烈博弈。美国和欧洲显然站在一边,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通过制裁迫使伊朗回到谈判桌,彻底放弃铀浓缩活动。 但欧洲内部其实也有分歧,法德态度强硬,意大利等国却担心制裁会冲击能源市场,影响自身经济利益。中俄则坚定支持伊朗。 9 月 26 日安理会投票时,中俄是少数投赞成票的国家,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直接批评美欧滥用制裁机制,呼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俄罗斯更是在军事和能源领域加大了对伊朗的支持,比如提供 S-300 防空系统,扩大石油贸易合作等。 最紧张的还是中东地区。以色列一直把伊朗视为最大威胁,这次制裁生效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表示 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伊朗拥核,暗示可能发动更多军事打击。 而伊朗也没闲着,不仅加速铀浓缩,还通过支持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地区盟友,对以色列和美国形成战略牵制。 面对全面制裁,伊朗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经济上,伊朗加大了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入,计划未来 4 年新增 1000 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其中仅德黑兰地区就规划了 120 兆瓦的太阳能项目。 伊朗还在推动石油贸易 “去美元化”,和印度、中国等国家尝试用本币结算,甚至用石油换取商品和技术。在外交上,伊朗积极拓展和非西方国家的合作。 9 月底,伊朗和委内瑞拉签署了石油互换协议,用本国石油换取委内瑞拉的精炼燃料;10 月初,伊朗又和土耳其达成天然气支付协议,部分使用土耳其里拉结算。 伊朗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伊斯法罕炼油厂已经实现 90% 以上的设备国产化,每天能生产 2000 万升符合欧 5 标准的柴油。 铀浓缩技术也取得进展,即便部分核设施被炸毁,伊朗仍有数百名专家能迅速恢复生产。这种技术自主性,让伊朗在制裁面前有了更多底气。 这次协议破裂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是个沉重打击。IAEA 总干事格罗西警告说,伊朗停止核查合作将导致无法监测其核活动的真实情况,增加了误判和冲突的风险。 虽然联合国制裁不直接禁止伊朗石油出口,但美国的单边制裁已经导致伊朗石油出口量暴跌,国际油价因此波动频繁。对于依赖伊朗石油的印度、土耳其等国家来说,寻找替代供应源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引发国内通胀和社会动荡。 这次事件暴露了国际规则的脆弱性。美欧为了自身利益,滥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而安理会的否决权又让多边协商变得困难重重。 现在,伊朗核问题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美国和欧洲似乎铁了心要继续施压,特朗普政府甚至暗示可能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 根据伊核协议,2025 年 10 月 18 日是所有核限制条款永久失效的最后期限。如果到那时双方还没达成新协议,伊朗很可能全面解除核限制,而美国则可能发动军事打击,中东将再次陷入战火。 这场危机的最终走向,取决于各方的政治智慧和妥协意愿。是继续对抗,让中东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还是回到谈判桌前,寻求一个公正、平衡的解决方案? 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而对于伊朗来说,如何在制裁和压力下保持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将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挑战。
国际局势又爆了个大新闻!10月5日,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突然宣布,伊朗和国
文史资鉴堂
2025-10-08 09:03:4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