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媒:俄军空袭利沃夫期间,中国间谍卫星9次飞越战区。 乌克兰《军事》杂志这波指控算是把话说得挺满了,近日直接抛出消息说,10月5日俄军大规模空袭利沃夫那阵子,有开源卫星跟踪平台监测到中国的侦察卫9次飞越利沃夫上空。 还具体点了遥感33号、遥感33号03、遥感33号04这几颗卫星的名字,字里行间都在暗示这些卫星是在给俄军递情报。可这话里的水分实在太大了,稍微扒一扒事实就能看出漏洞不少。 先不说别的,就说乌媒点名叫出的这几颗遥感33号系列卫星,压根就不是什么侦察卫星。中国官方早就把话说得明明白白,不管是最早的遥感33号,还是后来发射的03、04星,用途全是公开透明的。 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防灾减灾这些民用领域才是它们的主业。就拿2023年发射的遥感33号03星来说,中国日报网当时就明确报道了它的任务定位,跟军事侦察半毛钱关系没有。 从2006年遥感一号发射到现在,中国发射的三十多颗遥感系列卫星早就形成了星座网络,补网发射都是为了维持卫星寿命、保证民用监测功能不中断,这是航天领域的常规操作,业内人都清楚。 再说乌媒赖以实锤的开源卫星跟踪平台,这东西的可信度本身就打个问号。搞卫星监测的都知道,这类开源平台的数据大多来自无线电爱好者的协作收集,来源单一且精度有限,跟各国官方的内部监测系统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之前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用开源数据做分析时就说过,这类数据顶多能满足智库研究,想支撑具体的军事行动纯属天方夜谭,精确性和稳定性都差得远。 乌媒拿这种平台监测到的飞越次数说事儿,本身就站不住脚。卫星飞越某地上空压根不是想来就来的,轨道都是预先设定好的。 遥感系列卫星组成的星座有固定的运行周期,为了实现对地面的持续监测,必然会重复经过某些区域上空,这是卫星运行的基本规律。 利沃夫所处的纬度刚好在这些卫星的轨道覆盖范围内,所谓9次飞越,说白了就是多颗卫星按预定轨道正常运行形成的巧合,跟“针对性侦察”没有任何关系。 要是按这个逻辑,那些每天飞越全球各地的西方商业卫星,岂不是天天都在搞间谍活动? 其实西方媒体早就习惯给中国遥感卫星贴军用标签了,不管中国官方怎么强调民用属性,他们总爱瞎猜。 就像之前遥感三十号发射时,英国《简氏防务周刊》非要说是海洋侦察卫星,可中国专家当场就反驳了,说中国有漫长海岸线和广阔海洋国土,用卫星做海洋监测、防灾减灾是刚需,这种猜测根本没有实锤证据。 中国的民用遥感卫星技术早就公开了,高分二号卫星分辨率0.8米,商业遥感卫星网甚至能达到0.5米,要是真搞军事侦察,犯不着用这些公开参数的民用卫星,军用侦察卫星的分辨率只会更高,这是明摆着的道理。 反观俄乌冲突里的真实情况,真正在战场情报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西方商业卫星。美国Maxar公司的卫星拍过俄军60公里长的车队,Planet Labs公司拍过战场设施被毁的影像,这些卫星数据直接成了乌军的眼睛,连乌克兰副总理都公开向西方商业卫星公司求助要实时影像。 这些西方公司还专门雇佣前中情局、五角大楼官员当高管,明着跟美国军方对接情报服务,卡佩拉空间公司甚至成立了专门服务政府的子公司,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军事介入。 可从没见乌媒去指控这些卫星是间谍工具,反而盯着中国民用卫星的正常轨道运行大做文章,这双重标准也太明显了。 中国在卫星使用上的原则一直很明确,民用卫星就是服务于民生和科研,高分系列卫星的数据早就向全球开放,帮着20多个行业替代了外国遥感产品,80%的进口数据都被国产卫星取代了。 要是真想搞所谓的间谍活动,根本不会把卫星用途和数据公开得这么彻底。退一步说,就算遥感卫星有军民两用的潜力,也不能直接扣上间谍卫星的帽子,国际上哪个国家的遥感卫星没这属性? 用这个当指控理由,纯属强词夺理。乌媒这波指控根本站不住脚,既没搞懂卫星的真实用途,也没弄明白开源数据的局限性,更选择性忽略了西方卫星在冲突中的真实角色。 所谓9次飞越不过是民用卫星的正常轨道运行,硬往间谍活动上扯,要么是对航天知识一知半解,要么就是想借着炒作中国介入博眼球。 毕竟现在俄乌冲突里,西方商业卫星才是真的在给战场输送情报,对比之下,中国卫星的正常运行压根不值一提。 你觉得这样的内容是否符合预期? 如果想补充卫星轨道运行的具体原理,或是增加西方卫星介入冲突的更多案例,我可以再细化调整。
乌军现役军官、前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伊戈尔·卢岑科在其社交媒体页面上发文称,在乌克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