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形式化”迷思,让课程实践真正“落地生根”——对“课程实施迷思与活动单一化”的思考 提到新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很多课堂误将“知识讲解 + 操作运用”等同于“实践性与综合性”,却忽视了“全程参与、具身探究、反复应用”的核心价值。这种“迷思”若不破除,课程的“实践性”便会沦为表面功夫,学生的素养培育也会浮于浅层。 一、“全程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角”而非“观众” 真正的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深度卷入问题解决的全周期:从“发现问题”(如基于真实情境提出疑惑),到“分析问题”(调用多学科知识拆解难点),再到“解决问题”(尝试多种策略、验证调整方案)。而不是教师“先讲方法,再让学生模仿操作”——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执行者”,而非“主动探究者”,自然无法体会实践的真正意义。 二、“深度投入具身探究”:让实践从“动手”走向“动心” “具身探究”强调的是身体与思维的协同参与:学生不仅要“动手操作工具、材料”,更要“动脑构建逻辑、动心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探究“物体稳定性”,若只是按步骤搭建积木,那是“机械操作”;但如果学生能自主猜想“形状、重量如何影响稳定”,反复试错并总结规律,甚至因“意外发现”而兴奋,这才是“具身探究”——思维的深度卷入,让实践有了“灵魂”。 三、“反复进行实践应用”:让知识在“迭代”中真正内化 实践性学习不是“一次性操作”,而是在多样情境中反复验证、迁移:学生需将所学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问题、真实复杂的场景”,并在“应用—反思—改进—再应用”的循环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测量”,不仅要在课堂上量课本长度,还要去量操场、量家里的家具,甚至思考“不同工具测量的差异与合理性”——这种“反复应用”,才让知识真正从“书本”走进“生活”,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结语:实践,是“生长”而非“执行” 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从来不是“知识 + 操作”的简单拼接,而是学生“全程参与、深度探究、反复应用”的生长过程。唯有破除“形式化实践”的迷思,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的“思考者、探索者、创造者”,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培育素养、服务生活”的价值。
走出“形式化”迷思,让课程实践真正“落地生根”——对“课程实施迷思与活动单一化”
特级钱守旺云
2025-10-08 07:49: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