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时代,课堂革命的底层逻辑:让学习真正发生 当“核心素养”从教育文件走进日常教学,很多老师陷入迷茫:明明知识点讲透了,学生却还是“学了不会用”;反复强调的能力,一到真实情境就“失灵”。问题到底出在哪?答案藏在课堂的底层逻辑变革里——从“教知识”到“促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才是素养落地的关键。 一、学科实践:把知识变成“活的素养” 学生为什么会“知识与能力脱节”?因为传统课堂常把知识当成“死符号”传递,却少了“学科实践”这个关键环节。 学科实践,不是简单的“做实验”“搞活动”,而是让学生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比如: - 语文课堂里,不是死记“修辞手法”,而是让学生分析广告文案的语言技巧,甚至自己写一则产品宣传稿; - 数学课堂里,不是背公式,而是用“函数”规划班级出游的预算分配,用“几何”设计校园文创产品的外观。 这种实践,既给知识找了“生活锚点”(让抽象知识和生活经验挂钩,好理解、易吸收),又给素养搭了“生长支架”(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素养从“纸上谈兵”变成“真刀真枪”)。可以说,学科实践是素养形成的“必经之路”。 二、教学核心转向:从“教师主讲”到“学生主学” 核心素养时代,课堂的核心不再是“教师教得有多好”,而是“学生学得有多主动”。这种“以学习为中心”的变革,背后是素养的“特殊性”决定的: 知识可以是“符号化”的(比如公式、课文),老师讲、学生记,“传递—接受”模式能起效;但素养是“生命化”的——像“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是和人的行动、体验绑定的,没法“直接复制”给学生。 就像你没法把“会游泳”的能力直接传给别人,只能让他自己下水练习;素养也得靠学生能动参与、独立探索才能慢慢长成。所以,课堂必须让学生的“主动学习”占据主要时间,老师要做的是“支持学习”,而非“主导学习”。 三、教师的新角色:从“搬运工”到“支持者” 核心素养时代,教师不是“知识搬运工”,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教学逻辑变成:教师推动学习活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学生素养发展。 具体该做什么?不是替学生“走完全程”,而是给他们的“能动学习”搭台: - 设计学习活动:策划历史角色扮演、科学小探究等,让学生有“事”可做; - 组织学习过程:分组、控时、调节节奏,保证活动有序; - 激发学习动机:用有趣的任务、及时的鼓励,让学生“想参与”; - 指导学习方法:教学生查资料、讨论、反思,让他们“会学习”; - 示范+反馈+评价:展示“好的学习是什么样的”,指出问题、肯定进步。 举个例子,学科实践的教学中,老师不能直接“讲实践经验”,而是要: - 基于学科特点、学生情况,设计适合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改进家里的照明方案); - 提供时间、材料,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 在学生实践时,通过“方法指导、过程反馈”,支持他们独立完成(比如提示“可以从‘节能’角度分析电路”)。 四、学习方式多样化:给素养生长“多开几扇窗” 无论是知识内化,还是实践运用,都需要学生在多种学习活动中完成。“新方案”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尤其突出“学科实践”,就是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能从不同角度滋养素养。 比如: - 内化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综合、建构”等信息加工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 - 实践运用时,学生能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锻炼“问题解决、创新应用”的能力。 这种多样化,不是为了“形式花哨”,而是让素养能从“不同土壤”里生长出来,更扎实、更全面。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革命,本质是把“老师的舞台”变成“学生的赛场”——让学生真的动起来、独立学起来,素养才能真正扎根。告别“我讲清楚了就行”的旧思维,多思考“学生主动学了多少”,这才是素养落地的关键。
核心素养时代,课堂革命的底层逻辑:让学习真正发生 当“核心素养”从教育文件走
特级钱守旺云
2025-10-06 18:49:26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