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安南人集结了40万人,准备起兵造反,唐玄宗见此询问众人能否领兵一战,万

半芹看历史 2024-11-20 22:12:17

722年,安南人集结了40万人,准备起兵造反,唐玄宗见此询问众人能否领兵一战,万万没想到,竟无一人敢出来应战,就在唐玄宗火冒三丈之时,一名老太监主动请缨,并且不需要一兵一卒! 唐玄宗当皇上的时候,安南的民众觉得山高皇帝远,便不想再附庸于唐朝,于是便组织反抗。在这种危急时刻,唐朝岂能任由他们造次,即刻准备派兵攻打他们,但没想到那么多将领,无一人愿意领兵出战。 他们并不是害怕于这些反叛之人,恰恰相反,这些人数量虽然多,但是并未接受过正经的训练,根本不堪一击。是因为其气温环境,导致所有人退却,谁都不想去那种地方。 安南离京城十分遥远,天气炎热并且多为雨季,如果不是本地人,根本弄不清那里的路况,一旦迷失方向,很难再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且一不小心就会遇到瘴气,导致死亡等后果。 面对这样的情况,唐玄宗十分着急,即使表示,只要打了胜仗,就奖赏丰厚的物品,也没有人应和。正当事情陷入焦灼时,太监杨思勖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去安南平定战乱。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太监的家庭条件都很贫困,但杨思勖不是,他出生在安南的一个富贵人家,从小衣食无忧。但是后来发生了战争,他的亲人都在战乱中死去,而杨思勖比较幸运,虽然成了太监,但好歹保住了一条性命。 他原本的名字并不姓杨,他是因为收养他的公公姓杨,因此便改了姓,虽然他成为太监,但他从小练就的意志并未被消磨,他一直锻炼身体,增加自己的本领,期待有一天能够大展拳脚。 对于有人愿意去平乱,唐玄宗十分开心,但看见是杨思勖,又有点退缩,害怕他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但目前也没有其他的人选,于是就问杨思勖需要多少人马才能得胜归来。 杨思勖却表示,我一人足矣,此话一出引起很多人的震惊,在众人吃惊的目光中,杨思勖缓缓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他觉得对于士兵们来说,安南地区完全是个陌生的地方,气温环境这些他们根本适应不了。 而且经过长途跋涉,身体劳累,会非常容易生病,还不如在本地重新组建军队,这样不仅方便,并且有利于打仗。还有就是,本来安南人民就不信任我们大唐,如果贸然派出众多士兵去剿灭叛贼,可能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团结。 最后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安南的地形,根本没有人了解,叛军非常容易设置埋伏,一旦我们中了埋伏,很可能全军覆没。唐玄宗听完这些话,同意了杨思勖的想法,让他带领一小队精兵赶往安南。 经过长途跋涉,杨思勖终于带领部队到了安南,但是他并没有立刻攻打叛军,而是用各种方法与当地人拉近关系。因为安南人对大唐怀有戒心,杨思勖便放下身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善意,理解他们的苦楚。 因为安南十分落后,各种劳作都是最原始的,为了让他们能相信自己,杨思勖将各种有用的技能传授給他们。比如如何让庄稼长的好,一些病痛如何能够快速准确治疗,还帮助他们制作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不仅如此,杨思勖还带来了很多物品,这些都是安南没有的,他将这些东西分发下去,让他们感受到唐朝的繁荣,依附于唐朝才能生活的好,而且表示唐朝一直没有忘记过他们。 就这样,安南的人民都表示愿意效忠于唐朝,杨思勖也成功招收到了自己所需的人马,并且这些人是绝对不会背叛自己的。但他并未急于平反叛乱,他不想因此死伤无数,于是思考着其他妙计。 经过调查,叛军的首领并不和,他们只是因为利益的驱使才走到一起,而且对于手下将士以及百姓们根本不关心,部队纪律散乱,十分容易溃败,杨思勖决定从此下手。 他用各种计谋,离间了叛军之间的关系,等他们内讧时,自己带领军队攻打他们,直接一举获胜。在后来的追捕下,叛军头目李怀远也被杨思勖活捉带回京城受罚。 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0 阅读:65
半芹看历史

半芹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