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承认克里米亚、顿巴斯和新俄罗斯应是俄罗斯和美国之间谈判的主题。 局势变了,彻底变了。时间走到2025年11月27日,莫斯科发出的信号不再是试探,而是赤裸裸的“清算”。 这一次,普京没有给外交辞令留任何模糊空间,克里米亚、顿巴斯,再加上扎波罗热和赫尔松这些被定义的“新俄罗斯”地区,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这早已不是2024年那个还留有余地的“冻结冲突”版本,而是实打实的领土重新划定。 为了把这话落到实处,克里姆林宫甚至直接点了将——乌沙科夫和梅金斯基将作为代表,拿着特朗普那份所谓的“28条停战协议”,准备跟美国人逐字逐句地哪怕“抠字眼”也要谈清楚。 俄罗斯人的底气很硬:乌克兰军队要么自己撤出这些领土,要么就等着被“强制驱离”。 这种强硬的谈判要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用前线的一寸寸推进换来的。 看看现在的战场地图,残酷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曾经的工业重镇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和季米特洛夫的乌军残部已经被包围,顿涅茨克州92%的土地换了旗帜。 在哈尔科夫州,沃尔昌斯克八成以上区域失守,扎波罗热北部的俄军东部集群更是直逼胡里艾伯勒市。这哪里是僵持,这分明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前夜。 基辅当局此前为了搞国际观瞻,沉迷于“赢学”绩效,在库尔斯克和扎波罗热发动的政治性大反攻,不仅耗光了北约援助的重装备,更像是在无底洞里填入了无数鲜活的生命。 数据不会骗人:光是10月份,乌军就减员4.75万人,从年初到现在,月均伤亡激增至近8万,这种打法,让原本可以通过防守反击拖住俄军的机会彻底破灭。 前线打成了“送人头”,后方又是个什么光景? 利沃夫街头已经燃起了泽连斯基画像的火苗,抗议者嘴里喊的不再是“胜利”,而是“和平”。 基辅的独立民调把这层窗户纸捅得更破——支持率从冲突初期的九成跌到了惨淡的37%。这种民意的雪崩背后,是欧洲盟友心态的微妙崩塌。 德国人撑不住了,能源危机导致工业产值掉了4.3%,几十万家企业裁员,原本高喊“寸土不让”的舒尔茨,现在跑到基辅也开始改口劝和。 就连一直嘴硬的法国,马克龙私下也跟幕僚交了底:不想让自家年轻人再去东欧流血了。 北约甚至暂停了F-16的交付,转而用防御性的“爱国者”系统来敷衍,这就是在为此后的烂摊子做切割。 更讽刺的是大洋彼岸的操作。 华盛顿虽然嘴上由纽兰出面,还在说着模棱两可的“支持主权”,暗示在评估谈判可能,但背地里的账算得比谁都精。 为了地缘利益,美国人甚至跟伊朗达成了秘密默契,允许两百万桶原油通过阿塞拜疆倒手运给俄罗斯,拿能源交易换取叙利亚问题的筹码。 这种一边递刀子一边做生意的“温水煮青蛙”策略,直接把乌克兰那点仅存的战略价值榨得干干净净。 当俄军的防线沿着顿巴斯的煤炭产区和工业动脉稳步推进,当那些支撑乌克兰经济命脉的23%重工业基础易主,这场代理人战争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 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童话,那些试图在这个残酷游戏中以小博大的玩家,最终往往连掀翻桌子的力气都不会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