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度紧张时刻,解放军演练“母港遇袭”,一切瞄准实战,这就是把“最坏的打算”直接摆在了台面上的做法。 哪怕是对军事不怎么感冒的普通人,大概也能从南部战区海军最近这波动静里嗅出一丝不寻常的硝烟味,以往我们看新闻,画面多是战舰在大洋深处破浪、导弹呼啸而出,那种镜头看着提气。 但这一次,演练的视角完全变了——不再是光鲜亮丽的火力展示,而是甚至带着点“惨烈”色彩的绝地求生:老巢被人端了,这仗还怎么打? 这次不玩虚的,直接预设母港遭遇偷袭,连后方的基地设施都遭到了破坏,这种背景设定极其刁钻,也极其硬核。 大家想想,以前亚丁湾护航那种长周期任务,考验的是你能在海上漂多久;而现在模拟基地被炸,那就是直接把战争烈度拉到了“大国决战”的红线级别。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比起能不能把导弹打出去,更致命的问题变成了:挂彩的舰艇能不能立刻修好?断掉的弹药补给链能不能瞬间续上?甚至于重伤员怎么转运、轻伤员怎么就地搭建野战医疗点救治? 这些以前容易被忽略的“后装综合保障”能力,现在成了生死攸关的胜负手。 既然把战火设定在本土军港,这背后的潜台词其实非常重,你想想,如果连南部战区这种相对纵深的海军基地都遭到了直接打击,那西太平洋得打成什么样? 这显然不是对付几个海盗或者小规模骚扰那么简单,这分明是预想面对美日韩菲甚至更多国家组成的“联合战队”时的场景。 甚至可以说,这是在模拟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冲突,这种把困难想到了极致的“料敌从宽”,本身就是一种极度自信的备战姿态。 现代战争这台绞肉机,拼到最后往往不是拼谁的矛更尖,而是拼谁的血更厚、回血更快。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后勤抢修的演练没有前线开火看来得劲爆,大错特错。 以前就有国家吃过这方面的亏,前线部队还能打,但后勤断了、装备修不好,最后只能看着先进武器变废铁。 解放军现在的逻辑很清晰:不仅要在顺风局里能赢,更要在逆风局、甚至是在自家基地被打烂的绝境里,依靠强大的抢修和补给能力,硬生生把战斗力给“抢”回来。 这就是在给周边某些蠢蠢欲动的邻居提个醒。现在的地缘局势,特别是中日之间那根弦绷得挺紧,既然有人想把西太平洋的水搅浑,那我们就干脆把最糟糕的情况演给你看。 美国虽然综合军力强,但在这片海域能投送的力量终究有限,解放军展示这种“打不烂、炸不垮”的韧性,就是在告诉美日等国:别误判形势。 如果战火真烧到了中国的军港,那对手面临的恐怕不只是反击,而是毁灭性的覆盖。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意思再明白不过:和平不是靠忍出来的,是靠这一场场把命豁出去般的实战化演练给“练”出来的。 我们不惹事,但既然敢把“家门口遇袭”都纳入演练,就说明我们早就做好了要把来犯之敌彻底埋葬的全部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