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太聪明了!一只小羊因寒冷冻坏了双蹄,再也无法站立行走。本以为此生只能躺平,结果主人急中生智,竟然用塑料瓶为它做了一副假肢!网友笑评:这办法绝了,50公里只消耗俩瓶盖儿! 藏北牧区的生存法则里,从来没有“浪费”二字,每一件物品都有其存续的价值,哪怕是被游客遗落的矿泉水瓶,也可能在某个寒冬,成为延续生命的关键。 卓卓的存在,就是这一法则最生动的例证。 如今在那曲安多县的草场上,这只羊的身影格外显眼——它的双后肢裹着两层厚厚的羊毛垫,外层套着两个改造过的塑料瓶,瓶底的瓶盖早已被磨得光滑,与冻土接触时发出沉稳的“笃笃”声,不同于其他羊蹄的清脆,却透着稳稳的生命力。 很少有人知道,这副“瓶制假肢”已经迭代了三次。 最初的版本只是简单裁剪的瓶身,顿珠发现卓卓奔跑时瓶身容易偏移。 第二次他在瓶身两侧加了两道牛毛绳固定带,却又影响了关节活动。 直到第三次,他根据卓卓行走时的受力轨迹,将瓶身下半截削出倾斜角度,既增加了防滑性,又能缓冲草原碎石的撞击——这些调整,都是他在放牧间隙一点点观察、琢磨出来的。 故事要从去年隆冬说起,藏历腊月的藏北,夜间气温低至零下四十度,顿珠家的母羊在迁徙途中的临时雪窝产房里,提前生下了卓卓。 作为羊群里最后一只降生的羔羊,卓卓先天就比同伴孱弱,加上雪窝通风性差,它的双后蹄在出生第三天就出现了冻伤,等顿珠发现时,蹄部皮肤已经发黑坏死。 在藏北牧区,牲畜冻伤是常事,但伤及蹄部且无法站立的羔羊,存活率极低。 顿珠的阿爸生前就说过,“草原不养闲人,也不养站不起来的羊”,乡亲们看到卓卓的样子,都劝顿珠放弃。 但顿珠没同意,这只小羊羔刚睁开眼时,就用湿漉漉的鼻子蹭过他的手心,他给它取名“卓卓”,藏语里是“坚定”的意思,潜意识里,他就没打算让这小家伙向命运低头。 他用保温的羊毛毡搭建了临时暖棚,每天用温热的酥油茶拌着饲料喂它,又骑着摩托车跑了往返四十里地,到乡镇兽医站请教,可兽医也只能给出清创、保暖的常规建议,明确表示“蹄子坏死无法逆转”。 接下来的半个月,顿珠成了牧区里最“不务正业”的人。 他先是把自家的旧藏袍拆成细条,编成柔软的绑带,想让卓卓试着借力,可藏袍布料吸水性强,沾了雪水后又冷又沉,卓卓根本抬不起腿。 后来他又找到牧民常用的桦木,削成蹄形支架,桦木质地坚硬,却不防滑,卓卓走两步就摔一次,疼得蜷缩在棚角不肯再动。 转机出现在一次清理帐篷时。 顿珠整理游客留下的废弃物,发现了三个矿泉水瓶——这类塑料瓶在牧区很稀罕,平时用来储存盐巴或装酥油。 他拿起一个捏了捏,突然意识到,这东西既不会像布料那样吸水,也不会像木头那样笨重,而且塑料的韧性刚好能适配羔羊的体重。 顿珠的改造过程,完全遵循了牧区“就地取材”的原则。 他没有剪刀,就用牧民割草的藏刀慢慢裁剪,瓶身边缘用磨刀石磨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用脸颊贴上去都感觉不到棱角。 第一次给卓卓戴上假肢时,小家伙明显很抗拒,不停地甩动后肢。 顿珠没有强迫,而是把它抱到铺着干草的平地上,自己趴在旁边,一点点引导它抬起前腿,再轻轻托着它的后肢,让塑料瓶假肢轻轻接触地面。 他嘴里哼着牧民安抚牲畜的古老歌谣,那是他小时候跟着阿爸学的,据说能让动物感受到安心。 奇迹在第五天发生了。 卓卓竟然自己站了起来,虽然摇摇晃晃,但没有摔倒。 顿珠当时正在远处放牧,看到这一幕,他立刻扔掉手里的牧鞭,朝着暖棚的方向狂奔,跑到近前时,眼泪都冻在了脸上。 他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卓卓的塑料瓶假肢,小家伙像是知道他的心意,用头轻轻蹭了蹭他的手背。 如今的卓卓,已经完全融入了羊群,甚至能跟着队伍完成短途迁徙。 顿珠每天放牧归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它的假肢:如果瓶身有磨损,就用新的矿泉水瓶替换。 如果羊毛垫片脏了,就重新更换。 遇到雨雪天气,他还会在瓶身外套上一层防水的兽皮套——这些额外的照料,在他看来都是理所当然。 这事儿后来被来牧区采风的摄影师拍了下来,视频传到网上后,很快引起了新华社的关注,11月24日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了藏北草原上的这个小故事。 网友们的评论很有意思,有人开玩笑说“建议设立塑料瓶假肢保养点”,也有人感慨“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分场景”。 夕阳西下时,卓卓跟着羊群走在回家的路上,塑料瓶假肢踩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浅均匀的印记。 在这片广袤而严酷的草原上,两个普通的塑料瓶,不仅撑起了一只小羊的生命,更诠释了牧区人与自然共生的密码:善待每一个生灵,物尽其用,心之所向,便是生机。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