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1963年中巴签署边界协定,按照喀喇昆仑山分水岭进行划界,巴基斯坦同意将原来被英国窃取的喀喇昆仑走廊5310平方公里归还中国,然而拒绝归还原属中国的领土坎巨提,最后1940平方公里的坎巨提被划入巴控克什米尔。 很多人可能会问,同样是被英国抢走的地,为啥走廊能回来,坎巨提却不行?难道是中国当时没本事要回来?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这里面全是基于现实的精准算计,比死抱历史账要聪明得多。 先看喀喇昆仑走廊。这地方夹在新疆和西藏之间,是连接两地的潜在通道。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国牢牢控制了阿克赛钦,走廊的战略价值瞬间放大——有了它,西部边防就能形成完整的屏障。巴基斯坦那时候正跟印度在克什米尔打得不可开交,它亲眼看到印度被中国军队揍得惨败,心里很清楚:拉中国当靠山,比抱着块没实际用处的走廊强百倍。而且走廊本来就是中国的,巴方拿着名不正言不顺,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换中国的支持,这笔买卖稳赚不赔。 再说说坎巨提。这地方清朝时只是藩属国,三年才朝贡一次1.5两砂金,说白了就是名义上的从属,中国从来没实际治理过。后来英国占领,印巴分治后巴接手,经营了几十年,当地百姓早就跟巴控克什米尔融为一体,对中国的认知只停留在“以前要朝贡的地方”。更关键的是,坎巨提离巴的吉尔吉特不到100公里,是巴控制克什米尔西北的门户,还能直通阿富汗,战略位置比走廊还重要,巴肯定不会轻易放手。 有人觉得坎巨提没回来可惜,但其实这是最务实的选择。当时谈判的人看得透彻:要回坎巨提,既没实际控制基础,又得凭空多块飞地,治理成本高得吓人。与其攥着块管不住的地,不如换条实实在在的战略通道。这种做法不是软弱,而是聪明的务实外交——走廊补全了中国的边防,巴方稳住了克什米尔,双方各取所需,还彻底解决了边境争议,为中巴铁哥们关系奠定了基础。 现在回头看,这个决定太对了。走廊在后来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坎巨提也没成为两国的疙瘩。比起死抱领土面积算输赢,这种基于现实的划分更靠谱,毕竟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外交,才是好外交。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责当时的选择,因为外交从来都是在现实条件下争取最大利益,而不是空喊口号。中巴这次划界,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还为两国几十年的友好关系铺平了道路,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