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打完了,分赃开始了 乌克兰这仗打完了,分赃开始了。地归俄罗斯,钱归美国,命归乌克兰老百姓。 乌克兰这场打了快四年的仗,打到最后大家才看明白,原来早就定下了分赃的剧本,只不过各方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只有乌克兰老百姓被蒙在鼓里当主角。俄罗斯拿地,美国搂钱,乌克兰人拿命买单,这句听着扎心的话,拆开了看全是实打实的现实。 先看俄罗斯攥在手里的土地,这可不是随便占的边角料,全是战略和经济上的硬通货。克里米亚早就在2014年就被俄罗斯实际控制,这里有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核心基地塞瓦斯托波尔港,没了这个港口,俄罗斯海军在黑海就成了没根的浮萍。 现在乌东四州更是牢牢攥在手里,顿涅茨和卢甘斯克是乌克兰传统的工业心脏,钢铁厂、煤矿扎堆,当年乌克兰能成为工业国,靠的就是这俩地方的造血能力。赫尔松州则是乌克兰的“粮仓”,黑土地肥沃得能攥出油,扎波罗热州更不用说,有全欧洲最大的扎波罗热核电站,相当于把乌克兰的能源命脉捏在了手里。 这些土地加起来差不多有12万平方公里,比两个台湾岛还大,俄罗斯不仅通过公投把法理手续做足,还派驻了行政和军事力量,修路架桥搞民生,摆明了要长期经营。 再看美国这边,表面上喊着支持乌克兰的口号,实际上算盘打得比战场炮火还响,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最后全变着法儿流回了自己腰包。 最直接的就是军售生意,冲突爆发后美国光是对乌军事援助就超过700亿美元,这些援助看着是送,实则很多都是“贷款援助”,乌克兰早晚要连本带利还回来。 更精明的是,这些援助的武器大多来自美国军工企业的库存,洛克希德·马丁、雷神这些巨头一边清空旧装备,一边拿到国会批准的新订单,股价在四年里涨了不止一倍。 等到仗快停了,美国又抢先一步布局重建生意,有消息说特朗普早就提过,让乌克兰用国内50%的矿产资源来抵偿欠美国的债务,这相当于直接把乌克兰的家底都预定了。要知道乌克兰的锂矿、铁矿储量在欧洲都是排得上号的,这些资源要是被美国企业掌控,未来几十年的收益都被提前锁死了。 最惨的还是乌克兰老百姓,国家被拆成了两半,自己成了最大的牺牲品。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四年冲突下来,乌克兰境内的流离失所人口超过1700万,还有400多万人跑到国外当难民,相当于每三个乌克兰人里就有一个背井离乡。 马里乌波尔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这座曾经的工业重镇经过几个月的激战,90%的建筑都成了废墟,亚速钢铁厂周边的居民楼连完整的窗户都找不到,很多老人没来得及撤离,只能在断壁残垣里捡别人剩下的罐头度日。 就算侥幸活下来,日子也过得水深火热,乌克兰GDP在冲突前还有1500多亿美元,打了四年直接缩水到不足1000亿,通货膨胀率一度突破200%,买一袋面包都要扛着一沓纸币去排队。 更让人无奈的是,重建还得靠借债,目前乌克兰欠的外债已经超过800亿美元,平均到每个国民头上差不多2万美元,这还没算上至少5000亿美元的重建费用,这些债最后都得靠老百姓的税收来还,祖孙三代都未必能还清。 普京当初挥师南下时喊的口号是堵北约东扩的口子,现在回头看,这口子不仅没堵住,反而被北约撕得更大了。 芬兰在2023年正式加入北约,紧接着瑞典也跟进,这两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一加入,北约直接把防线推到了俄罗斯家门口。 芬兰和俄罗斯有1300多公里的边境线,北约干脆在芬兰的米凯利市成立了北欧多兵种陆军司令部,还部署了一支5000人的前沿驻军加强旅,里面有装甲步兵营、火炮营,甚至能随时呼叫F-35战斗机支援。 现在的波罗的海更是成了北约的内海,周边国家不是北约成员国就是准成员国,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出门就得被北约的侦察机盯着,原本想守的安全缓冲区,硬生生变成了直面对抗的前沿阵地。 各方的算盘都打得精明,俄罗斯靠土地巩固了战略安全和资源掌控,美国靠军售和重建合同赚得盆满钵满,就连北约都借着这场仗完成了东扩北进的布局。 只有乌克兰夹在中间,国土被分割,工业被打废,老百姓要么在废墟里苟活,要么在国外流浪。那些在冲突中失去亲人的家庭,那些看着自家房子变成瓦砾的普通人,他们既没拿到土地,也没分到钱财,只留下满身伤痕和还不完的债务,成了这场大国博弈里最无辜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