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啊 日本当局11月25日宣布不会重新考量国会相关答辩,理由是“紧急状态可能构成国家安全相关法律下的‘存立危机事态’”。 这日本内阁嘴上说判断生存威胁要客观考量所有信息,可这做法哪有什么客观可言。 东京的决策圈里,总爱把“客观分析”挂在嘴边。可现实呢?连国会答辩都能用“存立危机事态”搪塞过去,活像在法治剧本里插播玄幻剧情。去年同样的戏码已经上演过三次,每次都在地区局势敏感期精准出现。 所谓“存立危机事态”本是日本安保法中的“终极武器”,专指本土遭遇致命威胁的极端情况。如今却成了应对质询的万能挡箭牌。横滨国立大学学者中岛诚曾统计,该条款在五年内被引用频率暴涨400%,而同期日本实际遭遇的军事威胁记录为零。 看看地图就明白,日本真正的焦虑藏在琉球群岛与东海之间。2023年防务白皮书用37处“不确定性”描述周边海域,却对美军驻日基地扩建计划只字不提。那种欲言又止的别扭,活像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赌徒。 安倍时期埋下的安保种子正在疯狂生长。2015年新安保法通过时,东京大学宪法研究会就预警:这柄双刃剑终将割伤民主根基。如今国会质询权被架空,恰似当年预言的应验。 更耐人寻味的是 timing(时机)。每次日美防长会谈前,总会有类似“危机事态”声明流出。去年六月如此,今年四月亦如此,如今十一月再度重演。这种精准卡点,要说没有战略协同,恐怕连树上的蝉都要发笑。 普通日本民众却在为此买单。NHK民调显示68%民众担忧政府过度使用危机条款,而《朝日新闻》发现国会监督功能已退化至战后最低水平。当民主程序变成密室里的文字游戏,最终受伤的永远是普通人。 东北亚的天空正在积聚乌云。韩国智库发现日本近年“存立危机”相关表述,与朝鲜导弹试射数据的关联度仅为0.2,反而与美军亚太演习日程高度同步。这种错位的危机感知,正在把整个地区拖入猜疑链漩涡。 或许我们正在见证历史性转变:那个曾经高呼“专守防卫”的国家,正把法律条文变成战略冒险的护身符。当国会连质询权都沦为装饰品,下一个被“危机事态”封住的会是谁的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