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参与者晚年自述:这事不怪我们,只怪清政府太狂妄了。 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回

趣史小研究 2025-11-26 17:21:43

火烧圆明园参与者晚年自述:这事不怪我们,只怪清政府太狂妄了。 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回拉一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按理说,这已经够屈辱了,但在当时清朝统治者的眼里,这不过是花钱消灾,把这些“蛮夷”打发走就完事了,天朝上国的架子一点都没倒。 可西方列强不这么想。英国人、法国人觉得这门开得还不够大,他们想进北京城,想在皇城根下设立公使馆,想和清朝皇帝平起平坐地谈生意。在他们的认知体系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有什么平等的国家?外邦来了就是来进贡的,见了皇上就得三跪九叩。“跪不跪”这个问题,成了双方死活绕不开的死结。 西方人要的是市场和外交平等,清政府要的是面子和祖宗规矩。 矛盾积攒到1859年终于炸了。英法公使又要进京换约,这次他们不想走清政府指定的路线,非要开着军舰从大沽口硬闯。负责防守的僧格林沁亲王是个硬茬子,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利用重新整修的炮台,狠狠地教训了英法联军一顿。那一仗,英法联军吃了大亏,狼狈撤退。这场胜利就像给快要窒息的清政府打了一针强心剂,也让咸丰皇帝和大臣们产生了一种极其危险的错觉:洋人也没那么可怕嘛。 吃了瘪的英法联军哪里肯罢休,1860年,他们集结了更多兵力,卷土重来。这次他们学乖了,避开正面硬刚,很快就突破了防线,兵临北京城下。眼看打不过,清政府只能硬着头皮去谈判。 就在通州谈判的关键时刻,那个要命的“礼节”问题又冒出来了。清朝官员坚持外国使节见了皇上必须跪拜,英国代表巴夏礼坚决不干。双方谈崩了。接下来发生的事,直接成了火烧圆明园的导火索。 在咸丰皇帝的授意下,僧格林沁竟然下令把巴夏礼在内的39名英法谈判代表居然给扣押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在国际上是基本常识,但清政府不管这一套,他们想拿这些人当人质要挟对方退兵。 这帮养尊处优的外国使节哪里受过这种罪。他们被粗麻绳捆得结结实实,塞进囚车一路颠簸到北京,分别关押在刑部大牢和圆明园等地。据后来的幸存者回忆,那是地狱般的日子。麻绳勒进肉里,伤口腐烂生蛆,缺吃少喝,还要忍受审讯和折磨。当英法联军最终打进北京城,要求释放人质时,39个人里只活下来19个,剩下的都被折磨致死了。 当看到同伴们那些残缺不全、面目全非的尸体时,英法联军彻底爆发了。尤其是英国公使额尔金,他愤怒到了极点,认为这是对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他需要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报复,来惩罚清朝皇帝的“背信弃义”和“野蛮行径”。 为什么选圆明园?额尔金算盘打得很精。烧皇宫吧,怕把清政府彻底搞垮了,没人跟他们签条约割地赔款;烧老百姓的房子吧,又怕激起民变。圆明园不一样,那是皇帝的私家园林,是皇权威严的象征,烧了它,既能狠狠打皇帝的脸,让他感到切肤之痛,又不至于让政权立刻崩盘。说白了,这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政治恐吓和文化谋杀。 1860年10月,那场震惊世界的大火点燃了。在这之前,法军已经抢先一步进了园子,开始了一场疯狂的洗劫。紧接着,英军加入,并在抢无可抢之后,奉命纵火。 那位写日记的士兵,当时就在纵火的队伍里。他们拿着火把,在那些精美绝伦的殿堂楼阁间穿梭。那些用上等金丝楠木搭建的宫殿,那些收藏着无数字画古籍的书阁,在火油的助燃下,瞬间变成了冲天火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北京城的天空都被映红了,烟尘遮天蔽日。 据当时在场的西方人记录,士兵们都被一种疯狂的情绪支配着。他们打碎搬不走的巨型瓷器,用刺刀挑破珍贵的丝绸画作,为了抢夺佛像上的金箔互相推搡。那不仅仅是贪婪,更有一种破坏欲在蔓延。在他们看来,他们正在摧毁一个“野蛮、傲慢、不守规矩”的旧世界。 “只怪清政府太狂妄了”,这句话成了他们自我洗脑、逃避良心谴责的最佳借口。他们把自己的强盗行径,包装成了对“野蛮”的正义审判。 可清政府的傲慢和愚蠢,能成为你们毁灭人类文明瑰宝的理由吗?显然不能。那所谓的“狂妄”,不过是长期闭关锁国造成的无知和对既有秩序崩溃的恐慌。而西方列强,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利用对方的错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口口声声说着文明,干的却是最野蛮的事。 圆明园的大火,烧掉了清政府最后一点虚幻的尊严。咸丰皇帝躲在热河避暑山庄,到死都没敢回北京。留守的恭亲王奕䜣,含着眼泪签下了更加屈辱的《北京条约》。 这场浩劫最大的悲剧在于,它是一场双重维度的灾难。一方面,是清政府的颟顸、无能和对国际准则的无知,亲手递给了侵略者一把刀;另一方面,是西方列强撕下文明面具后,那副贪婪、残暴的强盗嘴脸。 圆明园的断壁残垣,至今仍立在那里,无声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实力和开放的视野,所谓的尊严,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一个浪头打来,就什么都没了。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