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条中日航线全部取消航班,高市早苗公开表态:希望与中方对话 11月24日,据航班管家DAST数据显示,已经有12条中日航线取消航班,其中取消率比较靠前的有天津、南京、广州、上海等地,预计未来一周的取消率将高达21.6%,也就是说,此前发布的旅游提醒只是“开胃菜”,真正的较量正式开始。 咱们先说说这航线取消的事儿有多实在,天津作为北方赴日的重要门户,之前每天至少两班飞东京、大阪的直飞,现在直接给砍得只剩零星几班货运航班; 南京飞大阪的航线,本来是长三角游客去关西的首选,现在说停就停,已经订好票的游客只能扎堆退改签; 上海浦东到东京成田的航线更夸张,作为中日航线的“黄金线路”,以前一天能有十几班,现在取消率直线飙升,未来一周预计整体取消率要冲到21.6%,这意味着每五班中日航线里,就有一班要被取消,而且看这趋势,还不一定是尽头。 国内几大航司像是约好了似的,不是临时熔断,而是直接从冬季航班计划里把这些航线剔除,这操作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往来的热度,该降降温了。 别以为这只是影响游客,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早就被这波航线调整波及了。 很多做跨境生意的老板都在吐槽,以前上海飞大阪的货运包机三天一班,现在直接停了,手里的电子产品、跨境电商货物只能转道韩国或者香港,不仅成本涨了三成,时效还慢了一周; 广州到福冈的航线取消后,珠三角的农产品出口商更是头疼,新鲜的荔枝、龙眼本来能当天飞抵日本,现在只能放弃这条线路,不少长期合作的日本超市都已经开始找替代货源。 更别说那些依赖商务出行的企业,之前中日高管互访大多靠这些直飞航线,现在要么绕路要么改成视频会议,可有些技术对接、项目谈判的事儿,哪儿是屏幕里能说清的,这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 就在这航线取消搞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高市早苗突然跳出来公开表态,说“希望与中方对话”,这波操作简直让人看笑了。 高市早苗是谁啊?日本政坛出了名的右翼硬茬,以前动不动就喊着要对华强硬,在敏感问题上从来不肯松口,现在怎么突然转性了?说白了,还不是航线取消戳到了日本的痛处。 日本旅游业有多依赖中国游客?疫情前中国游客占日本外国游客的三分之一还多,消费额更是常年霸占榜首,年底本来是赴日赏雪的旺季,北海道、长野的滑雪场早就备好了中文服务,结果航线一砍,预订量直接暴跌七成,很多温泉酒店、免税店都已经开始裁员止损。 除了旅游,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对华出口也离不开便捷的航空运输,航线取消导致部分零部件供应延迟,丰田、本田在华的部分组装厂都已经开始调整生产计划,这时候高市早苗喊着要对话,哪儿是真心想沟通啊,分明是急着给日本的经济“救火”。 可话说回来,早干嘛去了?之前中方一直强调,中日关系要靠相互尊重、拿出诚意来维护,从农产品检验检疫到技术合作,再到一些敏感问题上的立场,中方都多次释放沟通的信号,可日本那边要么拖着不回应,要么提些不合理的要求,嘴上喊着“合作共赢”,实际动作却全是防备。 就拿之前的旅游市场来说,中方游客赴日旅游要面临各种繁琐的手续,而日本游客来华却享受诸多便利,这种不对等的对待本来就引发不少不满,后来中方发布旅游提醒,已经是很明确的信号,可日本那边不仅没重视,反而还说中方“小题大做”,现在航线一砍,才想起要对话,这不是典型的“不见棺材不落泪”吗? 高市早苗现在喊对话,可诚意在哪儿呢?是能解决中日贸易中的壁垒,还是能在敏感问题上守住底线?如果只是想靠几句“希望对话”的空话,就让中方恢复航线、放松限制,那也太天真了。 中方这次的操作其实很明白,旅游提醒是预警,航线取消是行动,说白了就是用最实在的方式告诉日本:没有诚意的往来,不如暂时降温。 要知道,中方的市场体量摆在这里,少了日本航线,中国游客可以去东南亚、欧洲,国内游的热度反而能起来;中国企业的供应链也能快速调整,可日本不一样,旅游业、经贸都离不开中国市场,现在中方按下暂停键,日本只能着急上火。 现在12条航线取消只是个开始,未来一周21.6%的取消率还在后面,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航司调整,而是中日关系进入新阶段的直接体现。 高市早苗的表态能不能被回应,关键看日本接下来的动作,是真的拿出诚意解决问题,还是继续嘴上一套、背后一套。 中方从来都不排斥对话,但对话得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要是还像以前那样,一边想着从中国市场捞好处,一边又在各种问题上给中方添堵,那这“较量”只会越来越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