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态度急转弯? 根据日本《每日新闻》11月25日的报道,日本外务省次官船越健裕25日在外务省会见了中国驻日本的大使吴江浩。 这个消息一出来,不少关注中日关系的朋友都问,说这是不是日本要“改弦更张”的信号。 其实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说说前因后果,不然光看一次会见根本摸不透门道。 事情的导火索,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那段踩红线的涉台言论,她之前叫嚣“台湾有事日本将出兵”,直接把中日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 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猛,11月14日外交部就提醒中国公民避免赴日,紧接着文化和旅游、教育等多部门也跟进发声。 就在这种四面楚歌的节骨眼上,25日上午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给高市早苗打了电话,而这通电话的前一天,中美元首刚进行过一小时的积极会谈。 这个时间点的巧合,让整个事件的走向变得微妙起来。中美元首的会晤,释放出了两个大国愿意管控分歧、寻求合作的积极信号,气氛一度相当融洽。 这对于一直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特朗普的电话内容虽然对外保密,但在这个敏感时刻打过来,本身就充满了解读空间。 他是在安抚因中方反制而感到不安的日本盟友,还是在提醒日本不要在中美关系刚刚回暖的节骨眼上添乱?这通电话更像是一次精准的外交试探,既是对日本的一次敲打,也可能是在向中方展示其影响力。 毕竟,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被自己的盟友拖下水,尤其是在自己正试图与另一个大国重新建立沟通桥梁的时候。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日本外务省次官船越健裕与中国大使吴江浩的会见,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这不再是孤立的外交事件,而是一连串连锁反应中的一环。 这次会见,可以看作是日本在感受到多方压力后,一次精心计算的“降温”举动。选择由外务省次官这个级别的人物出面,既表达了日方希望沟通的意愿,又不至于显得姿态过低,保留了些许颜面。 这更像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我们听到了你们的声音,也感受到了压力,现在我们愿意坐下来谈谈。这既是对中方强硬反制的回应,也是在中美关系出现新动态后,日本不得不做出的策略性调整。 它既想修复因错误言论而受损的中日关系,避免经济利益持续受损,又不想完全背离其在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中的角色。这种走钢丝的姿态,恰恰反映了当前日本外交的困境与纠结。 因此,说日本“态度急转弯”可能还为时过早。这更像是一次战术性的后退,而非战略性的转向。高市早苗的言论背后,是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长期鼓噪和日本政坛整体的右倾化趋势,这种深层结构不是一次会见就能改变的。 但这次事件无疑给日本敲响了警钟,让他们明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挑衅红线的代价远比想象中要大。中方用果断的行动证明,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不容置疑。 而特朗普的那通电话,则像一个外部变量,让日本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行为风险。未来中日关系会如何发展,是走向缓和还是再次紧张,取决于日本能否真正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言行一致地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 这场外交风波看似平息,但水面下的暗流从未停止涌动。这究竟是一次战术性的后退,还是战略性的转向?在这场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每一步棋都暗藏玄机。您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