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个志愿军战士往阵地送弹药,却发现干部全部牺牲,只剩15个新兵,他连

萧兹探秘说 2025-11-25 19:12:01

1951年,一个志愿军战士往阵地送弹药,却发现干部全部牺牲,只剩15个新兵,他连忙大喊:“我是老兵,现在听我指挥! 1951年的朝鲜战场,美军的炮弹就跟下雹子似的往江南岸砸。第四次战役正到了咬碎牙也要扛的关头,这帮美国佬摸准了志愿军休整的空当,拼了命往北推,想在第五次战役开打前抢点地盘当本钱。 汉滩江南岸的152.2高地就是块硬骨头,志愿军第26军76师227团5连在这儿死扛,背后是冷冰冰的江水,桥早被美军炸成柴火棍了,退一步就是死,只能等着援军来救命。 守阵地的队伍里,有个叫王德明的山东糙汉子,29岁,脸上的疤比身上的补丁还多——那都是枪林弹雨里攒下的军功章。他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长津湖那回,他跟美军陆战一师死磕了一个多月,左脚冻得比馒头还肿,照样背着伤员往后方挪,硬是没哼过一声。 那几天的阵地被炸得连块整石头都难找,美军的飞机轮番炸,石头沫子飘得跟雪花似的,弹药送不上来,伤员躺在战壕里哼哼,谁也没法动。王德明看着急,自告奋勇当运输员,穿着单衣在齐腰深的江水里蹚来蹚去,1951年4月初那四天,他光下水就18回,背上来36箱手榴弹,抢下去18个伤员,肩膀被弹药箱勒得血糊糊的,跟衣服粘在一块儿,撕的时候疼得钻心,他也只骂了句美军。 这天上午,他第19回背着两箱手榴弹往高地上爬,刚翻过土坡就傻了眼——战壕塌了大半,牺牲的战友有的还攥着枪,手指都硬了,原来的干部全没了气,就剩15个新兵缩在战壕角落里,有的枪都握反了,吓得腿肚子直转筋。远处美军的冲锋号都隐约响了,这时候要是没人站出来,这阵地撑不过十分钟就得丢。 “都给我稳住!”王德明把弹药箱往地上一掼,山东人的大嗓门比炮声还亮,“我是党员,打过长津湖的老兵,现在全听我的!”这话比啥都管用,新兵们抬头看见他冻得发紫的耳朵和脸上的疤,本来慌慌的心思一下子定了。他没扯那些“为了胜利”的大道理,蹲在地上用石头画了个破地图:“左边右边各架一挺机枪,把敌人往中间赶,我带五个人堵正面,剩下的当机动,哪儿喊得急就往哪儿冲,听明白没?”新兵们攥着枪点头,声音虽小但都透着劲儿。 刚安排完,美军就跟潮水似的涌上来了,两个营的步兵跟着坦克往前冲,炮弹炸得战壕里的土都往嘴里灌。王德明趴在战壕沿上,眼睛盯着敌人的脚,直到那些黄头发的影子凑成一团,才吼了声“打!”两侧的机枪立马扫出火网,把敌人逼得往阵地中间挤,他猛地站起来,把手榴弹串成一串往敌群里扔,“轰隆”一声,敌人倒了一片。新兵们跟着学,有的扔手榴弹,有的端着枪射击,喊杀声盖过了爆炸声——原来打仗这事儿,跟着老兵学,胆子就壮了。 两轮冲锋被打下去,阵地上的弹药也见了底,机枪子弹只剩几百发,手榴弹壳堆得比人还高。王德明摸了摸怀里的步枪,“咔嚓”一声上好刺刀,嗓门还是那么亮:“没弹药就拼刺刀!咱26军的兵,没一个是孬种!”话刚落,美军的第三次冲锋就到了,他第一个跳出战壕,刺刀迎着太阳闪着光,15个新兵跟在他身后,喊着冲了上去——那股子狠劲儿,把美军都吓愣了。 美国兵哪见过这么不要命的打法,本来嚣张的气焰一下子没了,有的掉头就跑,有的趴在地上装死。就在这时候,远处传来了援军的号角声,王德明这才松了口气,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才感觉到胳膊上疼得厉害——被弹片划了个大口子,血冻在衣服上,硬邦邦的。新兵们围过来,有的给他包扎,有的兴奋地喊“守住了”,眼里全是佩服。 这一仗算下来,王德明一个人就干掉39个敌人,152.2高地牢牢攥在手里。要知道整个第四次战役,美军凭着装备好,平均每天能推进1.3公里,偏偏在这个小高地栽了大跟头,给志愿军调整部署争取了关键时间。 消息传到彭总那儿,老总的脾气大家都知道,向来不轻易夸人,这回却亲自接见王德明,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样的勇士,必须提拔三级用!”后来王德明荣立特等功,还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这荣誉,是真刀真枪拼来的。 有人说这是奇迹,王德明听了只笑:“哪有啥奇迹,就是豁出命去守。”从1950年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到1951年汉滩江的生死阵地,他从来不是天生的英雄,就是个把“该干的事干好”刻在骨子里的老兵。那些新兵后来回忆说,当时就信王老兵,不光因为他能打,更因为他之前背伤员、送弹药,是真跟大家站在一块儿的——靠谱的人,自然能让人跟着往前冲。 152.2高地的硝烟早散了,汉滩江的水也早就化了,但王德明喊出“听我指挥”的那一刻,永远刻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胜仗?不过是有人在绝境里站出来,用自己的经验和胆子,把“扛不住”变成“一定行”。 就像1951年的那天,一个山东老兵的担当,守住的不只是一座高地,更是一支军队的魂。那魂,就是有人带头、有人跟着,再难也不撒手。

0 阅读:13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