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日本海上保安厅发布消息称,该厅运营的一架MQ-9B大型无人机,于11月23日下午6点半左右,在福冈县北九州机场着落时发生事故,导致无人机受损无法移动,经检查尾部螺旋桨有4片桨叶弯曲,机身底部的垂直尾翼也有磨损痕迹,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机场跑道关闭了40分钟,导致3个航班延误。 11月23日下午,北九州机场正赶上下班高峰。天色渐暗,机场里一切都很平静,旅客们或许正打算登机,工作人员也各自忙着。 就在这时,机场塔台收到通知,日本海上保安厅的一架大型无人机——MQ-9B,正准备降落。 这个型号在日本其实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最近几年,日本为提升海上巡逻和应急反应,陆续引进了几架这样的无人机,主要以北九州机场为基地,执行各类监视和情报搜集任务。谁都没想到,接下来的十几分钟,这架高科技装备会出点状况。 地面人员通过监控发现,飞机尾部的螺旋桨在着陆触地时受到了很大冲击,4片桨叶严重变形。 无人机本身没法自己移动,机场只好暂时关闭跑道,把这架受损的大家伙拖离现场。 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40分钟,期间有3个航班不得不延误。这一连串动作,机场和海上保安厅都全程公示,国内外主流媒体像NHK、共同社、日本经济新闻等很快跟进报道。 其实,MQ-9B这个系列本身是美国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生产的,属于中高空、长航时的无人机,能连续飞上好几个小时,主要干活是侦查、巡逻和搜集情报。 虽然无人机损坏了,但事故没有波及到机场其他区域,也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这一点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 事故发生后,机场和海上保安厅的应急程序马上启动。现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无人机附近,确认没有燃油泄漏、没有爆炸风险。 因为MQ-9B体积不小,机场调动了专门的拖车和救援设备,整个清理过程花了不少工夫。 等到晚上7点10分左右,跑道才正式恢复正常使用。期间机场方面也安抚了滞留旅客,避免现场情绪波动。 至于事故的具体原因,日本相关部门很快介入调查。根据国土交通省航空安全委员会24日凌晨的公告,事发当时无人机处于自动降落模式,操作人员按照流程操作,天气也没什么异常。 其实,在日本,无人机出现在机场发生这种级别的事故还是挺少见的。日本自从2015年更新《航空法》以后,对无人机的管理非常严格。 这件事在日本社会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很多人开始关心,像MQ-9B这样的大型无人机,如果在机场频繁起降,会不会潜在带来更多安全隐患? 日本主流媒体在后续报道中也都关注到了无人机监管和技术升级的问题。 NHK在24日专门请了航空安全专家来解读,认为随着无人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不光是在海上搜救、灾后监控和边境巡查方面,相关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也得及时跟上。日本政府部门回应说,等调查有了结论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 说到MQ-9B,其实不只是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用。根据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和英国国防部、澳大利亚国防部公开消息,这种无人机以续航时间长、可靠性高著称,但毕竟所有无人机都高度依赖自动化和远程操控,天气、地面设施、操作习惯等等都会影响安全。 此次日本北九州机场的事故虽然没有造成更严重后果,但也让世界各国再次警惕,在无人机大规模上岗前,技术和应急机制必须要跟得上。 事故短暂影响了机场的正常运行。当天被延误的三个航班中,有一趟是国内线,另外两趟是地区航班。 机场方面表示,事发后就及时通知了旅客并进行安抚,没有发生大规模滞留或投诉,航班秩序很快恢复。 日本海上保安厅则在当晚通报,事故不会影响当前的海上执勤和情报收集任务,后续将通过其他无人机设备补充执行。 从我国的角度看,日本近年来对无人机装备的重视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海上安全和情报收集的需求明显增加。 我国的相关媒体和智库在解读时普遍认为,日本加强无人机部署,既提升了自身海上监控能力,也让东亚地区安全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北九州这次事故,虽然是一次技术故障,但也提醒各方,技术再先进,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我国专家在分析类似事件时,都会强调无人机运行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呼吁各国加强信息分享和技术合作,把风险降到最低。 总的来看,这次北九州机场的无人机事故,过程虽然紧张但处置还算及时。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引发次生事故。 日本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信息,态度比较透明。后续的调查还在继续,预计等飞行记录和技术数据分析出来,会有更详细的结论。 未来无人机的应用只会越来越广,但安全问题必须时刻放在首位。我国也会持续关注日本等国家的无人机发展和运行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标准,确保技术进步和安全管理齐头并进。 参考;日本海上保安厅无人机发生“重大事故” 多架民航班机延误——东方财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