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质疑院士评选 2025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 首医大原校长饶毅教授对王艳芬当选中科院院士提出了质疑,不过,其质疑文章《把科学做到地板上》已被删除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在11月21日正式落地,科学院73人、工程院71人入列。但在这个原本属于学术界的高光时刻,舆论的焦点却被一段插曲意外带偏了——首医大原校长饶毅教授再度发声,把矛头对准了新晋中科院院士王艳芬。 虽然那篇措辞犀利的《把科学做到地板上》很快就在网络上难觅踪影,但公众的好奇心却像被按下了开关,大家都在问:这位处于风暴眼中心的科学家,到底凭什么? 这并不是大家没事找事,而是当你把目光投向现今早已卷出天际的院士评选标准时,确实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现在的科研赛道,想要摸到两院院士的入场券,手握国奖一等奖、二等奖或者数篇CNS级别的顶刊论文,几乎是标配。 然而,当你翻开王艳芬院士的公开履历时,这份“学神”模板却显得有些另类。在那些象征着学术硬通货的统计栏里——无论是国家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奖等含金量极高的荣誉,还是自然科学顶刊CNS的发表数量,呈现的数据并不符合大众对于“院士”这一头衔的传统认知。 哪怕是拿得出手的最高奖项,也更多停留在省级层面。这让很多熟悉评选惨烈程度的人不禁纳闷:在众多手握重磅成果却黯然出局的科学家面前,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仅仅盯着论文和奖杯的数量,这确实是个无解的谜题,但如果我们把视角从实验室的显微镜挪开,换个角度看,或许能看到另一种可能性。 王院士的身后不仅有一个科研学者的身份,更有一个关键的行政职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在这个位置上,评价体系的逻辑也许压根就不同于纯粹的基础研究。 比起发了几篇惊艳学界的paper,建立一套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或者在那些没有见诸报端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做出关键的技术阻击,这些“看不见”的成就,虽然很难量化成一张光鲜的获奖证书,但对于国计民生的实际重量,恐怕未必会轻。 这就好比是在隐秘战线筑起的一道防线,没出事就是最大的功绩,但也最容易被外界忽略。 当然,这也只是外界在信息真空下的一种善意推测,问题的症结恰恰就在这里。当公众朴素的认知经验与最终的评选结果出现如此巨大的温差时,沉默往往是最坏的公关。 饶毅教授的质疑也好,大众的困惑也罢,其实大家等待的不过是一个开诚布公的解释。中科院作为科学殿堂,如果能站出来把王院士那些可能存在于纸面之外的特殊贡献讲清楚,让大家明白“破格”背后的价值逻辑,质疑自然会转化为敬意。 相反,若是任由删帖和语焉不详来应对,最终消耗的,只能是整个科学共同体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公信力。信任的建立很难,但重建往往只需要一次坦诚的沟通。 信息来源: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144位专家当选(附名单) 2025-11-21 09:23 中国科技网

李飞
院士就是要求是学术的大拿,而不是专业的官僚,行政工作做得好就能当选院士?
蓝色港湾
行政管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