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知这个称呼怎么看?李向安:不管公知母知,讲真话就是好人】当“公知”二字从知识分子的荣誉勋章渐成某些人眼中的贬义标签,我们或许该回到最本真的价值判断。近日与知名律师李向安谈论起这个话题,李向安说了一句话:“不管公知母知,讲真话就是好人。”,这句看似朴素的断言,恰似一柄利剑,劈开了缠绕在这个称谓上的所有意识形态迷雾。回溯世纪之交,“公共知识分子”原本承载着社会对知识阶层的殷切期待。他们本是专业领域的灯塔,以知识人的良知介入公共讨论,如旧时史官秉笔直书,如古代言官犯颜直谏。这份传统从齐太史“崔杼弑其君”的血泪记载,到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运动中的社会担当,始终闪耀着真理之光。然而,正如“小姐”的称谓由大家闺秀演变为“失足女”一样,“公知”这顶桂冠也渐渐蒙尘。当部分“公知”的言论脱离现实土壤,当批判失去建设性根基,当专业观点让位于情绪宣泄,当全盘西化成为改革诉求,社会大众自然投以审视的目光。我们必须承认,确有少数人打着公知旗号兜售偏见,越来越不接地气。但是,这不应成为否定整个群体的理由。我对于敢说真话的专家、教授、学者历来是充满崇敬的,只是个别胡说八道的除外罢了,我们不能因月有阴晴圆缺就否定整个星空啊。李向安律师的话很有道理,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就看他诚实不诚实,就看他说不说真话就可以了。他的深刻之处在于,跳出概念之争的泥沼,直指问题的核心:言论的价值意义不在于发言者的身份标签,而在于其是否承载真理与诚信。一个建筑工人基于实践对房价提出的真切见解,远比经济学家坐在书房里的空谈更有价值;一位普通网民揭露的身边不公,比某些大V精心编织的谎言更接近公义。历史始终在印证这个道理:有的人顶着压力揭露事实真相,有的人在困境中坚持独立思考,有的人在众人的麻木中站出来仗义执言,有的人敢于吃第一个螃蟹揭发“皇帝的新装”,他们的价值,不在是否具有“公知”头衔,而在那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赤诚。反观那些见风使舵的文人墨客,纵有满腹经纶,缺失了求真之魂,又有什么价值意义呢?今天我们讨论“公知”这个话题,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构建健康的公共言论空间。健康的社会既需要“铁肩担道义”的批判精神,也需要“妙手著文章”的建设智慧。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当如医生对待人体般,既能准确诊断病灶,又会精心调理医治,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整个肌体。真正的“公知”是很伟大的,他们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冥冥之中指引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始终努力去承担着社会改良的责任。挨骂的“公知”,不见到是真公知,就如同某些“专家”是砖家一样。当我们拨开概念的迷雾,会发现评价标准始终如此简单而永恒:无论是庙堂之上的郑重发言,还是江湖之远的坦率声音,只要是经过独立思考的真诚表达,只要致力于推动社会向更真、更善、更美的方向前行,就值得被珍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向每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专家、教授、学者或者仅是普通公民的人致敬,正是他们,书写着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公知精神”,推动着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李向安律师:以无罪辩护、民事诉讼、替人翻案著称于法律界,已成功办理多起重大案件,具有良好综合素质能力。其“弘扬人性法治之精神,恪守做人做事之道德”之为人宗旨,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