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航展“光辉”坠机:印度航空追梦路上的“滑铁卢” 2025年11月21日,迪拜航展的飞行表演现场,印度国产“光辉”战机在低空进行过载机动时,如断线风筝般突然失速坠毁,飞行员未能成功弹射,生命消逝在滚滚浓烟中。 这一惨烈场景,不仅让印度军方沉浸在失去精英飞行员的悲痛中,更在国际舆论的放大镜下,将印度航空工业想赶超中国却举步维艰的窘迫现状,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印度航空工业一直怀揣着赶超中国的雄心壮志,“光辉”战机便是其追梦征程中的关键一子。 自1983年立项,历经33年漫长研发才勉强服役,这本就反映出其航空工业基础薄弱、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 其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发动机从法国“阿斯特拉”到美国F404,像是一个拼凑的“万国牌”产品,气动布局反复修改,飞控系统软件集成问题频发,这哪里是在打造一款先进的国产战机,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没有章法的“技术拼图游戏”。 反观中国,航空工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从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到整体作战性能的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而印度呢,2024年3月,一架“光辉”就因发动机油泵故障坠毁; 此次事故前三天,同款战机又被曝出机腹漏油,印度官方却以“空调冷凝水”这种荒谬的理由搪塞,事故背后暴露出的维护体系致命漏洞,让人对其航空工业的质量管控能力深感质疑。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动机喘振、飞控系统锁死等隐患,如同隐藏在战机体内的定时炸弹,最终将飞行员推向了绝境。 印度原计划借迪拜航展推广“光辉”Mk1A改进型,试图打开中东市场,缩小与中国在航空军贸领域的差距。 然而,事故发生后,埃及、阿根廷订单恐泡汤,马来西亚早已将其踢出招标名单。 印度空军每年仅能交付10架Mk1A,Mk2型换装F414发动机的计划更因供应链问题遥遥无期。 印度航空工业的这场“滑铁卢”,根源在于其“系统性困境”。 项目管理混乱,导致进度拖延、性能指标妥协;核心技术缺失,只能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若印度不从根本上提升基础材料、制造工艺和系统集成能力,不摒弃“买买买”的组装模式,其航空工业的“坠机魔咒”恐将延续,赶超中国也只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