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媒:中国正接近研制出“太空战斗机”  11月22日,乌克兰防务快讯报道,中国

芸霄记史 2025-11-22 18:04:17

乌媒:中国正接近研制出“太空战斗机”   11月22日,乌克兰防务快讯报道,中国正快速推进“太空战斗机”的研发,目标是在轨道上直接摧毁美国的卫星。这个消息之所以引起外界关注,源于中国在太空动力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不久前,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一款全新的动力装置,它的功率达到2.59兆瓦,同时拥有0.63微秒的脉冲同步速度,这意味着它既能储存巨量能量,又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释放。   在太空环境里,这样的技术能够轻松驱动高能武器系统,为任何轨道平台提供稳定且巨大的电力支持。     这个装置的基础能源是一组太阳能电池板,先收集太阳光并转换为低压电,经过内部系统转化为高压电后储存在独立模块中,需要的时候瞬间释放。   按照官方说法,这套技术是为了给卫星提供机载供电,但乌媒认为,这正是“太空战斗机”这类攻击平台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为什么外界会将这项技术与军事挂钩?因为如今的战争对卫星依赖极重,不论是侦察、通信还是GPS导航,都离不开在轨卫星,一旦能有效摧毁敌方卫星,就能打乱其军事部署和作战节奏,这种能力的战略意义无需多言。     报道认为,“太空战斗机”的最可能武器是粒子束,它不会发射传统炮弹,而是用电子、质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在强大电磁场加速到接近光速,直接射向目标。   这样的粒子束不仅能造成卫星结构损伤,还会在瞬间释放强烈的电磁脉冲和高能辐射,把内部电子设备彻底烧毁,而要防御这种打击,理论上需要数米厚的铅防护,但在轨发射这种防护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粒子束在地面效果有限,因为大气会阻碍“射流”的能量传递,但在真空的太空中,这种束流几乎不会被削弱,这也是它必须在轨运行的原因。   与之相比,用导弹反卫星不仅成本高得离谱,而且会制造太空碎片,对所有航天器都构成威胁,还会危及自己的太空资产。     因此,各国都在寻找更便宜、更高效且可重复使用的方式来应对卫星威胁,中国的技术路径很明显,用可持续的太阳能供电配合高功率能量转换系统,在轨部署能够精确打击的粒子束武器,这既降低成本,又避免制造大量轨道垃圾,整体效率与安全性远胜传统手段。     太空早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美国率先成立太空军,并在全球部署卫星网络,企图掌握制空间的优势。   中国的技术进展,代表的是在航天和太空防御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不仅是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是捍卫自身太空安全的必然选择,科技本身无是非,但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拥有足够的反制能力,就是确保战略平衡的关键。

0 阅读:118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