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高考圈出了个大新闻直接刷爆热搜,298名考生明明分数达标眼看就能踏进首尔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22 17:05:21

最近韩国高考圈出了个大新闻直接刷爆热搜,298名考生明明分数达标眼看就能踏进首尔大学、延世大学这些顶尖名校,结果全被校方一口拒绝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罪魁祸首就是他们年少时留下的校园霸凌记录。 ​韩国大学入学考试放榜当天,首尔江南区19岁的崔智秀盯着手机屏幕上的“不合格”通知,当时就懵了! 她攥着手机的手指泛白,屏幕上的高考分数明明超出首尔大学录取线32分,这个让她熬了无数个通宵、刷了近万道习题才换来的成绩,却被“品德审查不合格”六个字彻底否定。“怎么会这样?”崔智秀瘫坐在沙发上,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掉,母亲端着的水果盘“哐当”一声摔在地上,水果滚了一地,就像她此刻支离破碎的希望。 家人赶紧联系首尔大学招生办,得到的回复斩钉截铁:“经核查,考生初中时期存在校园霸凌行为,有受害学生陈述、学校处分记录及相关证人证言,不符合我校‘品德优先’的招生原则。”这句话像惊雷,炸醒了崔智秀尘封的记忆——初三那年,她跟着班里几个女生,把性格内向的转学生金敏荷堵在厕所里,抢她的文具、嘲笑她的口音,甚至在她的课本上乱涂乱画。“当时就是觉得好玩,大家都这么做,没想到会记一辈子。”崔智秀捂着脸哭,语气里满是悔恨,可再多的道歉,也换不回被取消的入学资格。 和崔智秀一样栽在“品德审查”上的,还有釜山的男生李敏宇。他的高考成绩足以稳进延世大学医学院,却因高中时联合同学孤立同学、多次在社交媒体发布侮辱性言论的记录,被校方直接拒绝。“我以为考上高分就能弥补一切,”李敏宇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声音沙哑,“父母花了很多钱给我请家教,我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做人道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这些考生的遭遇,并非韩国大学突然“加码”招生标准。事实上,自2018年起,韩国教育部就要求所有高校在招生时,必须将“品德表现”纳入审查范围,校园霸凌、暴力犯罪、欺诈等行为,都将成为入学“污点”。首尔大学2024年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考生若存在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记录,无论成绩如何,均不予录取。”延世大学更是专门成立了“品德审查委员会”,由教授、律师、社会公益人士组成,逐一核查考生的中学档案、社会活动记录甚至社交媒体内容。 为什么韩国顶尖大学对“品德”如此较真?这背后是韩国社会对校园霸凌的深恶痛绝。韩国教育部2024年发布的《校园霸凌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韩国中小学生校园霸凌发生率虽下降至8.7%,但每一起霸凌事件都对受害者造成了长期心理创伤,34%的受害学生曾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部分甚至选择退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不能只培养‘高分机器’,更要培养有道德、有责任的社会人。”首尔大学招生办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拒绝有霸凌记录的考生,既是对受害者的交代,也是对社会传递“品德比分数更重要”的信号。 这一政策在韩国社会引发了巨大反响。支持方认为,“品德审查”能倒逼青少年重视道德修养,减少校园霸凌行为;反对方则担心,部分考生可能因年少时的一时糊涂被终身“标签化”,失去改过自新的机会。有网友留言:“15岁犯的错,不该让20岁的自己用一生买单”;也有网友反驳:“霸凌者伤害别人时,怎么没想过给受害者留机会?” 其实,韩国高校的“品德审查”并非“一刀切”。对于情节较轻、事后主动道歉并取得受害者谅解的考生,审查委员会会综合考量其后续表现。但像崔智秀、李敏宇这样,霸凌情节明确、且无任何悔改记录的考生,被拒绝几乎是必然。“我们并非要剥夺所有犯错者的机会,”延世大学品德审查委员会成员解释,“但顶尖高校的资源有限,理应留给那些既优秀又正直的学生,这是对教育公平的维护。” 高考分数固然重要,但它衡量的只是学习能力,而品德才是人生的“底色”。韩国顶尖大学的“拒录”决定,给所有青少年敲响了警钟:成长路上,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影响未来,尊重他人、坚守道德底线,才是最宝贵的“加分项”。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都不是培养只懂读书的学霸,而是培养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4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