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战场要么在中国境内,要么在朝鲜半岛,不是在日本本土,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是什么让一个国家对潜在的战争缺乏敬畏,甚至隐隐抱有期待?这个问题在涉及中日之间的安全议题时,总能引发广泛讨论。背后的核心逻辑,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惯性与现实考量。 日本对战争场景的构想,始终难以脱离一个清晰的地理界限——其设想中的战场,从未指向本国本土,似有意规避本土遭受战火荼毒。 这种认知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漫长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客观事实。从古代的白江口之战到近代的甲午战争,再到二十世纪的一系列军事冲突,中日之间的战事要么发生在中国境内,要么波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本土从未成为正面交战的战场。 这种历史轨迹,让相关认知在日本社会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其对战争风险判断的重要参照。 现代安全格局中,这种地理上的“隔离感”被进一步强化。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之间横亘着广袤海域,这一天然地理屏障,在常规战争情境下,极大降低了其本土遭受直接攻击的可能性,使其相对处于较为安全的境地。 而朝鲜半岛作为连接中日的地理枢纽,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军事战略推演中常被视为可能的冲突区域。这种基于地理条件的判断,逐渐渗透到日本的安全政策制定和社会认知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认知并非主观臆断,而是有其现实依据。从公开军事部署信息及各国国防白皮书可见,日本军事力量配置更聚焦周边海域与空中防御。 并且,其安保合作大多围绕东亚地区有序展开,战略侧重十分鲜明。相关军事推演和战略分析报告,也多次提及冲突可能发生的区域集中在亚洲大陆及周边海域,而非日本本土。这些公开信息进一步强化了日本社会对战争场景的特定认知。 这种跨越千年的地理惯性,塑造了独特的安全心态。当战争的潜在风险被限定在本土之外的区域时,对战争的敬畏感自然会有所减弱,甚至产生某种程度的期待。 这种心态并非日本独有,而是在诸多具有地理屏障的国家中都可能出现的现象,但其在中日关系这一特殊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关注。相关动态也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各类分析报告和学术研究持续对此进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