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政客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 她这回的强硬话,大家更关心的是产业和市场有没有波动,落到日常能不能感知到变化。 街上车的牌子先看得到。丰田在华有一汽丰田(2003年)、广汽丰田(2004年),本田有广汽本田(1998年)、东风本田(2003年),日常跑的多是合资生产。近两年新能源车铺开后,传统日系的存在感明显下降。再加上高田气囊的全球召回留下过阴影,大家对“日本制造稳如磐石”的期待自然降低。对比日本国内,丰田依旧稳,但在中国这边,电车和新品牌更显眼。 再看手机。2024年中国市场,华为、苹果、小米、OPPO、vivo占据主流,日本手机基本不见踪影。消费入口变了,抵不抵制就没了抓手。对照日本企业的优势,它们在材料、精密零件上仍有分量,可这些是看不见的部件,普通人不直接接触,体感就弱。 家电也能说明问题。线下卖场里,海尔、美的、格力是主力,日本品牌渠道收缩。相机领域佳能、尼康还在,但用户群偏专业,小众化明显。货架结构一变,情绪自然降温,很多人发现自己家里本就用的不是日货。 说回她的表态到底能不能落到实处。据日媒公开报道,2023年日本对部分芯片设备出口设置审批,这类动作到真正影响国内产线,通常要穿过流程、库存和替代方案。国内厂商早就做了多源采购和国产替代的准备,所以市场波澜不大。 车企的节奏是另一面镜子。丰田在华推了bZ系列,但销量表现平平;本田的电动化节奏也偏慢。对比之下,比亚迪的秦、海豹在路面密度很高,消费者的选择已经给出答案。 十年前提“抵制日货”话题热度高,现在声音变小,核心不是态度变了,而是渠道、品类、份额都变了。当供给侧换了面孔,情绪就不再挂在每件事上。 网友担心她说完不兑现,这个担心可以理解。一句话到真正落地,要经历文件、执行、评估的环节,节拍不会快。与其被话语牵着走,不如盯紧可见的变化。 我们更看重的是稳定的节奏:企业把技术线拉直,交付跟得上,售后能闭环。外面较劲归较劲,市场里谁能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消费者会直接投票。 这事最后要靠耐心。把产品做好,把供应链扎稳,进口和出口按规则做事,逐步推进。 她今天话锋更硬,明天可能换说法,记录下来就行。我们的车还在跑,我们的手机还在更新,日常不会被一句喊话打断。 看着外面较劲,我们把手里的事情做细,少点情绪,多点确定性。 夜里路口电车整齐排队,店里货架国产品牌占多数,这就是最直观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