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直到临终前,依然没有想通一个问题,为什么红军长征数万里,却没有一次中过埋伏呢?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龙潭三杰之一,钱壮飞。 钱壮飞,浙江湖州人,原本是个医生。学西医,后又赴法国留学。他没有从军传统,没有枪杆子起家,却从1926年开始参与党务工作。 1929年,他被组织派往南京,进入了蒋介石亲设的“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这是什么地方?特务系统的中枢,特科核心,专管人事、档案、监听、电报、密钥,是“党国”情报机器的发动机。蒋介石亲自过问。 钱壮飞的身份,外表看是小科员、抄写员,实则掌管文件流转。他的同事,叫胡宗南、陈诚,全是蒋的心腹。上级是戴笠。 他记密码,抄电报,查人事,调档案,截情报,一边抄录一边复制。 1931年,顾顺章叛变。蒋介石下令连夜搜捕中共中央机关。六份绝密电报从南京发往上海。一旦落地,周恩来、李克农、博古等人全部暴露。 就在那一夜,钱壮飞值班。他没等命令,直接将密电拍发到上海中共情报站。中共中央连夜撤离,安全脱身。 这个夜晚,他救了整个中共中央。 是钱壮飞最危险也最关键的时期。他仍在南京,仍在党务调查科,继续“抄写”、继续“整理”。每天上下班,坐在国民党心脏位置,却把文件一张一张送往上海地下组织。 胡底、李克农和他,成了“龙潭三杰”。他们配合默契,文件从南京到上海,不过几天。 蒋介石、戴笠、胡宗南都在同一栋楼,楼上楼下,命令不断下发,可是红军每次都提前知道。 从江西的第五次围剿,到福建事变、赣南突围,再到遵义会议前夕,敌军调动、包围圈部署、空军轰炸计划……钱壮飞一个个抄下来,传出去。 最夸张的一次,是红军突围前,蒋介石亲自制定的“包围压缩战”,大兵压境。刚签完文电,不出两天,红军提前突围,走向了湘西。 蒋愤怒。情报外泄,他严查上下,却查不出内鬼。 钱壮飞继续抄写、继续沉默。 1934年,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出发,开始战略转移。这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 从湘江突围,到穿越贵州、云南,再到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每一步都充满风险。沿线早被国民党布下重兵。每一次行动,几乎都是“死地”。 但红军总能绕开主力,打敌弱点。主力在哪里,敌军调动如何,他们都提前知道。 不是猜。是侦破,是密码,是情报。 红军能听懂敌电,能解读敌报,能准确把握敌军调动节奏。 刘伯承回忆说,“像在玻璃杯里押宝”。敌军在哪里,他们一清二楚。这是“透明战场”。 而这套系统,靠的就是当初潜伏在南京的钱壮飞们打下的基础。他们带出来的密码系统、监听模式、破译算法,构成了红军长征中最强大的“预警网”。 蒋介石数十万兵力,从前后左右围追堵截。可惜就是抓不住红军的行动轨迹。 湘江失守,红军脱围,他震怒。贵州设防,红军绕走,他疑惑。敌军主力合围黔北,红军突然消失于乌江两岸。 “一次不中埋伏”,不靠运气,靠的是事先掌握敌情。 1935年4月1日,贵州金沙县,红军纵队强渡乌江。敌军调来飞机侦察,空中突然轰炸。 这一场突袭,没有预警。 钱壮飞随军途中,被敌机轰炸中弹牺牲。遗体未能收回,记载上写着:“失踪”,后来认定为“牺牲”。 他死时,没有留下信件,也没有留下家书。他的名字,直到多年后才逐步出现在党史文件中。 周恩来曾说:“如果没有钱壮飞,我们这些人在上海就都没了。” 蒋介石后来仍在追查“长征不中埋伏”原因。无线电监听失败、密码系统失控、包围部署被提前识破。他疑心特务、怀疑情报站,但始终找不到漏洞。 他终其一生未搞懂的事,在龙潭三杰的档案中有清楚记录。敌人最怕的,不是枪,而是能听到自己心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