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水产不自己吃,为什么一定卖中国? 11月5日,日本才有6吨扇贝出口中国,

迎丝的趣事 2025-11-21 10:20:58

日本人水产不自己吃,为什么一定卖中国? 11月5日,日本才有6吨扇贝出口中国,转眼11月19日,日本出口中国的水产又要被终止。 日本人压根不是不想自己吃,实在是吃不下、离不开,还找不到比中国更靠谱的下家。 先看看日本人的饮食习惯,确实像你说的那样,吃起东西来小里小气,海鲜从来都是切得薄薄一片、摆得精致小巧,一顿饭下来也吃不了几口。 数据也能印证这一点,日本2022年人均年吃海鲜量只有22公斤,比2001年巅峰时的40.2公斤少了一半还多,越来越多人觉得海鲜烹饪麻烦,反而更爱吃肉类。 再加上日本渔业从业人数14年里少了10万人,现在只剩12万人,其中四成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养殖和捕捞产量逐年下滑,但就算这样,产出的海鲜还是超过了本土消化能力,多出来的部分不出口难道烂在渔港里? 更关键的是,日本的水产产业早就把饭碗绑在了中国市场上。 2022年的时候,日本水产品对华出口额达到871亿日元,占全球水产出口总额的22%,中国妥妥是最大买家。 尤其是北海道的扇贝,7成都是卖到中国,光这一项2022年就赚了430亿日元,当地渔村的收入几乎全靠这笔生意。 你想想,这些渔民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本土市场就那么大,一斤扇贝在日本卖不出高价,卖到中国就能翻倍赚钱,换谁都会盯着中国市场。 而且日本的水产养殖和捕捞早就瞄准了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扇贝、海参这些品类,在日本本土需求寥寥,专门就是为中国市场培育的,自己吃既不符合饮食习惯,也赚不到什么钱。 再说了,日本不是没想过找其他市场替代,但试过之后才发现,中国市场根本无可替代。 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中国暂停进口,日本政府赶紧组织商家去美国、墨西哥、中东、东南亚找新买家,又是考察加工厂又是谈合作,忙得不亦乐乎,结果2024年日本水产品出口额还是下滑了7.5%,对华出口更是从871亿日元暴跌到61亿日元,跌幅超90%,扇贝出口额直接从223亿日元跌到零。 不是其他国家不想买,而是要么消费力不够,要么要求苛刻。 美国对日本水产加征15%的对等关税,让日本海鲜价格没了优势;东南亚国家本身也产海鲜,进口量有限;中东国家还要求清真认证,额外增加不少成本。 这些市场加起来,也填不上中国市场留下的缺口,就像小摊贩丢了最大的客户,再怎么吆喝也凑不齐之前的营业额。 对日本很多地方来说,水产出口中国可不是小生意,而是关乎生计的大事。 北海道、福岛这些沿海地区,渔业是支柱产业,当地渔民的收入、地方政府的税收,都离不开对华出口。 2023年对华出口暴跌后,这些地区的渔村活力直线下降,不少渔民只能歇业待工,现在好不容易在11月5日出口了6吨扇贝,本想着慢慢恢复,结果19日又被终止,估计心里都凉透了。 他们之所以执着于对华出口,不是不珍惜本土资源,而是本土市场消化不了,其他市场又赚不到钱,只能盯着中国这个“大胃王”。 毕竟中国消费者之前愿意为日本海鲜买单,日料店、超市对日本扇贝、海参的需求稳定,价格也给得合理,比在本土低价处理强得多。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日本自己还得进口中国产的水产。 你可能没注意到,日本市场上近八成的新鲜鳗鱼都来自中国大陆,就算价格涨了两成,依旧卖得火爆。 这说明日本的水产供给是结构性的,他们擅长捕捞和养殖扇贝、海参这些高端品类,却依赖中国提供鳗鱼这类日常消费的海鲜,形成了“日本高端水产卖中国,中国平价水产供日本”的互补格局。 日本自然不愿意打破这种平衡,毕竟卖水产给中国能赚钱,还能反过来进口便宜的中国水产满足本土需求,一举两得。 至于你说的“钱赚不了太多”,那是相对于日本整体经济而言,对具体的渔民和地方产业来说,这笔钱可不少。 2022年43亿元的对华水产出口额,分到一个个渔村手里,就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而且日本政府一直有雄心勃勃的出口目标,想在2025年把农林水产品出口额提升到2万亿日元,中国市场原本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现在失去中国市场后,这个目标变得遥不可及,但他们还没彻底死心,总想着让中国开禁,继续靠水产出口赚外汇。 说到底,日本非要把水产卖给中国,是饮食习惯、产业依赖、市场刚需多重因素凑在一起的结果。 他们自己吃不下那么多,也赚不到那么多钱,其他国家又接不住这么大的量,中国市场既是最大的消化池,也是最稳定的提款机。 就算现在出口屡屡受挫,他们也舍不得放弃,毕竟除了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能撑起他们水产产业的市场了。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迎丝的趣事

迎丝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