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江苏两小伙在清理废弃鱼塘时,结果竟从塘底淤泥里刨出两尊小金佛来,两人

熹然说历史 2025-11-21 00:18:49

1980年,江苏两小伙在清理废弃鱼塘时,结果竟从塘底淤泥里刨出两尊小金佛来,两人心知挖到了宝贝,于是趁夜偷偷将其带回家中。 淤泥深处沉睡千年的佛像,收废品小贩一眼识破的宝贝,100元与真实价值间的巨大差距,博物馆专家三个月的苦口婆心,这个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真实故事,揭开了两尊齐隋时期鎏金铜佛像的传奇际遇,也见证了普通农民从私藏到上交的观念转变。 1980年春天,江苏徐州的李张二人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承包了村外一方废弃多年的鱼塘。徐州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文物,而上世纪80年代,徐州2个小伙子曾挖出两尊鎏金铜佛像,经鉴定,一尊为北齐天保三年所造,另一尊为隋朝开皇十八年所造。 当时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两人都是地道的农民,靠种地为生。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实物收入比重很大。李张二人敏锐地抓住政策变化的机会,决定承包这个无人问津的鱼塘重新养鱼。他们知道这是个苦力活,但为了改变生活状况,两人还是下定决心要干好这件事。 清理鱼塘是个脏活累活,塘底积满了多年的淤泥和腐烂水草,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两人穿着胶鞋,挽起裤腿,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清理淤泥。就在挖到较深处时,小李的铁锹碰到了硬物,经过清理后发现了两尊金色小佛像。虽然表面沾满泥垢,但精美的雕工和金黄的色泽让两人意识到这绝非寻常物品。 担心被人发现,两人决定先将佛像重新掩埋,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工作。直到夜幕降临,他们才悄悄返回鱼塘,重新挖出佛像,一人一尊带回了家中。小张将佛像小心藏在柜子里,而小李则直接摆在院子里的灶台上供奉。 机缘巧合下,一个收废品的小贩看中了小李家灶台上的佛像,开出100元的高价想要购买。在那个年代,1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两三个月的工资。但小李心生疑虑,觉得既然有人愿意出这么高的价钱,这佛像肯定更值钱,于是拒绝了小贩的提议。 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到徐州博物馆寻求专业鉴定。鎏金铜佛像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这种佛像供宫廷、寺庙使用,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经过专家仔细研究,确认这两尊佛像为齐隋时期的鎏金铜佛像,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博物馆专家多次登门拜访,耐心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专家告诉他们,这样的文物如果流入市场可能会流失海外。在专家的反复劝说下,两人逐渐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同意将佛像上交国家。 博物馆以每尊1500元的价格收购了两尊佛像,并为他们村里安装了变压器,解决了全村用电问题。这个举措让村民们都对李张二人刮目相看,认为他们为村里做了件大好事。从此,这两尊珍贵的鎏金铜佛像成为徐州博物馆的藏品,该馆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26270件/套,珍贵文物1063件/套,供游客参观欣赏。 这个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过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普通农民能够主动上交如此珍贵的文物,体现了朴实农民的高尚品德。李张二人从最初的私人收藏到理解文物保护意义,这种观念转变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两尊佛像的发现也说明了徐州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体系完整,主要有陶瓷器、陶俑、玉石器、金银器、铜铁器等门类,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汉代和明代文物最为丰富突出。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地方艺术水准,更有不少代表国内最高水平。 多年后,当李张二人再次来到徐州博物馆参观时,看到自己发现的佛像被妥善保存并供人观赏,心中满怀自豪。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物保护意识,让千年古物得以传承后世,成为当地文物保护的典型代表。 从私心到公心,从无知到觉悟,两个普通农民的选择改写了两尊千年佛像的命运。如今这些文物静静陈列在博物馆中,见证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你认为在利益面前,普通人应该如何平衡个人得失与文物保护责任?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9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