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又挑衅,但这一次,中国为什么不再提“抵制日货”? 2012年钓鱼岛事件时

下雨天的男人 2025-11-21 00:17:45

高市早苗又挑衅,但这一次,中国为什么不再提“抵制日货”? 2012年钓鱼岛事件时,全国都在喊“抵制日货”,街头随处可见怒砸日系车、拒买日系品牌的情绪宣泄。而如今,高市早苗的激烈言论同样引起中国舆论强烈反弹,但社会反应却明显不同——很少有人再提抵制。 不是中国人不愤怒,而是中国人根本已经很难找到值得抵制的日本品牌了。 过去几年,随着中国消费市场升级、日本制造力下降,日本品牌在各领域几乎全面被国货替代: 汽车市场被自主品牌重塑; 家电、数码被国产全面反超; 日化、小家电、生活用品也快速失去存在感。 今天的中国市场,日本品牌早已被挤到边缘,是否抵制已不再重要,国货的崛起,让日本企业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了中国人的生活。 所以今天,当日本政客挑事时,中国社会依旧愤怒,但消费端没有波动,因为市场早已把日本品牌边缘化得干干净净。 也正是这种产业衰落,让日本出现了更深层次的集体焦虑。 几十年来,日本维持“中等强国”地位的两大支柱: 一是美国的战略庇护; 二是中国的大市场贡献。 如今,这两条都出现松动。 美国战略收缩,希望日本承担更多成本; 中国的技术崛起与市场竞争,让日本企业全面失势。 日本赖以自信的经济基础正在消失,地缘政治话语权也随之下降。 当担忧被边缘化成为主旋律,日本政治精英就开始“往激进方向跑”: 通过渲染台海紧张,向美国证明自己的战略价值; 通过制造“中国威胁论”,刺激国内选民支持修宪、扩军。 高市早苗叫嚣“武力介入台海”,也是同一套逻辑:害怕被忽视,就不断提高挑衅声量。 越害怕被抛弃,就越大声叫嚣; 越经济走下坡,政治动作越激进; 这种“求存在感式挑衅”,反而让日本显得更加失控。 日本越焦虑,就越激进;越激进,就越破坏地区稳定;越破坏稳定,就越暴露其求存在的窘态。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相比之下,中国不需要再靠情绪抵制来表达态度。真正有效的回应,是市场结构的改变,是产业优势的反转——日本的那些东西,中国人已经完全不需要了。 而这,正是让今天的日本对中国愈发神经过敏、甚至近乎歇斯底里的根源所在。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下雨天的男人

下雨天的男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