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红军城基本上是失守了,一个新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如果乌方在一些关键的战略要地失守的话,北约会不会直接下场俄罗斯直接对抗? 这个应该是有点难,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多次重申,北约“不寻求与俄罗斯发生战争”,不会派地面部队进入乌克兰作战。 这一立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俄直接对抗”风险的清醒认知,俄罗斯已明确将“北约部队进入乌克兰”视为“战争行为”,并威胁动用包括战术核武器在内的一切手段反击。 美国防部官员也强调,“直接参战”会引发“不可控的升级”,不符合北约及成员国的核心利益。 欧洲多数北约成员国面临装备与弹药短缺问题。例如,德国联邦国防军现役兵力仅约18万人,扩员需时间;捷克等国甚至翻出苏联时期的老旧装备支援乌克兰,自身防御能力已捉襟见肘。美国虽为北约核心,但国会内部对援乌存在分歧,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以北约统筹替代美国主导”,进一步削弱了即时介入的能力。 东欧国家(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因紧邻俄罗斯,对安全威胁更敏感,倾向于“强硬对抗”;但西欧国家(如德国、法国)更关注“经济成本”与“长期稳定”,不愿为乌克兰牺牲自身发展。这种分歧导致北约难以形成“统一出兵”的共识。 北约的“替代方案”是间接支持而非直接对抗,即北约更可能选择间接方式支持乌克兰,而非直接出兵: 加强东翼防御:北约已在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等东翼国家部署兵力(如德国向立陶宛派驻第45装甲旅),并启动“坚定正午”等核演习,强化对俄罗斯的威慑; 增加军援力度:北约要求成员国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原为2%),重点发展远程武器(如M142“海马斯”火箭炮)和防空系统(如“爱国者”“IRIS-T”),通过“武器输血”延长乌克兰抵抗时间; 外交施压:北约秘书长吕特呼吁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劝普京低头”,试图通过多边外交孤立俄罗斯,迫使俄在谈判中让步。 综上,即使乌克兰关键战略要地失守,北约仍将维持“间接支持”的策略,避免与俄直接对抗。 其核心目标仍是“遏制俄罗斯扩张”,而非“为乌克兰赢得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