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新疆有位猎人打猎时迷失方向,误入罗布泊深处,侥幸活了下来,从此精神恍惚,逢人便说,自己遇见一座鬼城里面有上千口棺材。 奥尔德克在1934年之前的一次打猎中迷失方向,进入罗布泊深处,当时风沙导致他偏离河谷路径。他发现的墓地有数百根木桩竖立在沙丘上,每根桩下连接舟形棺材。这些棺材排列成椭圆形,总数虽非上千,但密集分布给人鬼城印象。棺材用本地胡杨木板拼接,边缘缝合牛皮,内部放置麦粒和动物骨头等随葬品。尸体保存完整,皮肤干燥如皮革,头发颜色多样,包括金黄和红棕。 获救后,奥尔德克精神恍惚,仅反复提及棺材群的景象,当地人避开他视其为异常。贝格曼获悉后,提供酬劳说服奥尔德克带路。他们携带水和工具进入沙漠,行进数日接近目标。奥尔德克指向沙丘群后不愿前进,贝格曼观察到木桩分布与描述一致。发掘暴露了棺材结构,内部女性尸体面部轮廓清晰,后来获称小河公主。沙尘暴中断工作,他们撤离时损失物资。 小河墓地的棺材分层排列,最上层为女性,下层男性,反映社会习俗。考古显示,棺中物品包括青铜针和陶片,表明技术交流。尸体涂抹奶酪块,分析证实为开菲尔乳酸菌制品,源自本地牛羊奶。基因组测序显示,这些居民属古北欧亚人群后裔,距今约一万年形成,与周边无明显混血。研究团队包括中国、德国和美国科学家,使用全基因组数据推翻移民假设。 墓地位置在塔里木盆地中心,气候极度干燥促进自然防腐。贝格曼的地图帮助后来定位,2000年新疆考古队使用GPS重新找到遗址。发掘出土逾30具木乃伊,头骨分析初示欧罗巴特征,但2021年Nature论文澄清为本地遗传。居民祖先追溯到冰河时代末期,与现代西伯利亚人和美洲原住民共享部分基因。文化上,他们吸收西亚传入的小麦种植和青铜工具,却保持血缘独立。 奥尔德克的发现源于1910年狩猎,但1934年与贝格曼合作才系统记录。墓地棺材总数约330具,分布在5层结构中,年代从公元前2000年到前1400年。随葬品中木雕生殖符号突出,显示崇拜传统。奶酪样品经测序,揭示乳酸菌传播历史早于此前认知。基因研究使用探针富集DNA,从低比例提升到高覆盖率,确认居民为孑遗人群。 贝格曼的笔记描述棺材方位精确,强调桩子作为墓标的作用。沙尘暴后,他们带回少量样本,用于欧洲实验室分析。小河公主的颈部和胸部有奶酪残留,腰侧草篓中颗粒物质经鉴定为奶制品。这些发现更新了古代饮食知识,显示居民使用奶酪作为防腐材料。基因数据表明,古北亚和古东亚成分组成其祖先,广泛存在于欧亚草原。 墓地发掘揭示居民身高中等,服装用毛毡制成,靴子残留显示游牧特征。研究指出,他们的遗传隔离源于地理屏障,如沙漠和山脉。2021年论文分析18具干尸DNA,13具来自塔里木,5具准噶尔,确认小河人群为青铜时代早期本地居民。技术传入包括养牛羊,但无基因交流迹象。奶酪研究于2024年发表,推翻中东起源假设,显示本地演化。 奥尔德克的精神恍惚持续一段时间,后通过工作恢复。贝格曼的发掘仅部分完成,留下了地图和报告。墓地沉寂后,2003年解放军小分队执行任务时再次遇见,引发国家考古介入。发掘分阶段进行,出土物品运至博物馆保存。小河公主的头骨重建显示高鼻梁,但基因证明与欧洲人共享古老祖先,而非直接后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