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岳谦教授建议中国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原则,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的“不惹事

红楼背疏影 2025-11-20 18:13:44

赖岳谦教授建议中国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原则,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的“不惹事”去掉,因为“不惹事”是防御性的。   赖岳谦教授这个建议,放在2025年的国际局势下看,简直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 “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这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外交战略准则,在2025年复杂的国际格局下迎来新的讨论视角。 赖岳谦教授“去掉‘不惹事’”的建议,恰在南部战区11月14日通报轰炸机编队南海巡航之际引发热议。 当菲律宾拉拢域外势力开展“联合巡航”、美军“里根”号航母抵近黄岩岛,这一建议已超越学术探讨,成为关乎安全战略调整的现实命题——被动防御难以应对持续升级的挑衅,主动塑造安全环境成为必然选择。 2025年亚太局势的复杂性,构成该建议的现实背景,11月16日央视新闻披露,菲方本月已组织3次所谓“联合巡航”,每次均有美军P-8A反潜机提供情报支持。 更需警惕的是,日本防卫省11月10日发布的《防卫白皮书》增补版显示,其在宫古岛部署的12式反舰导弹已完成射程提升,覆盖范围直逼台海。 “不惹事”的战略原则,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国防预算占GDP比重不足2%,主力装备还是歼-7、59式坦克,与西方差距悬殊。 当时提出“不惹事”,是为集中精力搞建设,避免陷入军备竞赛。国防部官网公开的历史资料显示,1988年赤瓜礁海战胜利后,我国并未扩大战果,正是这一原则的典型体现。 但今时不同往日,军事硬实力已撑起战略调整的底气,2025年国防预算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军费占GDP比重提升至1.8%,看似不高但基数庞大,足以支撑3艘航母服役、歼-20列装超200架。 11月12日海军通报显示,“福建舰”完成第三次海试,电磁弹射技术稳定,这实力已不是“不惹事”能概括的威慑力。 去掉“不惹事”,并非主动挑事,而是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变。亚丁湾护航的升级是鲜活的例子。 2008年首次护航时,我国舰艇仅执行伴随护航任务;2025年10月国防部通报显示,护航编队已能主动前出500海里驱离海盗,本年度已成功解救3艘遇袭商船,这种主动防控模式符合现代安全理念。 历史上,战略调整滞后导致被动的案例并不少见,冷战初期,苏联固守“防御性威慑”,在北约成立时未及时回应,致使东德、波兰等国被纳入西方阵营。 反观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实施主动遏制,短短5年内构建起对苏包围圈。军事专家分析,战略威慑的关键在于“预判性行动”,待挑衅发生后再反击,将大幅增加应对成本。 从近期外交动态看,“不惹事”的表述已显现被动性。11月8日中美外长会晤时,美方提及“航行自由”议题态度强硬,我方强调“不惹事”的表述,被西方解读为“底气不足”。 反观俄罗斯,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早早划定红线,2022年采取主动行动虽引发广泛讨论,却有效遏制了北约进一步东扩的势头,这体现出主动战略的震慑作用。 再看一个冷门细节,我国早已在海外保障基地实践主动防御。吉布提保障基地2025年9月的训练通报显示,部队已开展“跨区应急支援”演练,能在48小时内支援亚丁湾护航编队。 这种前置部署,既没“惹事”,又提升了应急能力,正是去掉“不惹事”后战略的理想状态——不主动挑衅,但绝不让威胁靠近国门。 另一个常见认知偏差,是将“不惹事”等同于和平保障。但2025年的现实表明,即便我方秉持克制,外部挑衅仍接踵而至。 菲律宾在南海开展油气开采,未顾及我国“搁置争议”的立场;美国在亚太部署“萨德”系统,同样未考虑我国“不惹事”的表态。 我国在主动防御领域有过成功实践,明朝戚继光抗倭期间,未固守消极防御,而是主动组建“戚家军”,深入倭寇盘踞区域作战,最终彻底肃清倭患。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越过三八线后,我国果断出兵,此举虽显主动,实则为保住东北工业基地,为国家后续发展赢得安全环境。 赖岳谦教授的建议并非对既有战略的颠覆,而是基于时代变迁的优化升级,我国国防白皮书始终明确的“永不称霸”立场,是战略调整不可动摇的底线。 这种调整的核心,是从“被动避事”到“主动护权”的转变:外部无挑衅时,专注自身发展与区域合作;遭遇挑衅时,以精准反制与前置防控遏制风险。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到新时代的“主动作为”,战略调整始终围绕“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共同安全”的核心目标,这既是历史维度的必然选择,更是现实需求的理性回应。

0 阅读:78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