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高速公路不用水泥,而用沥青?一位55岁的包工头表示,80%的人不知

韫晓生 2025-11-20 17:56:31

[太阳]为什么高速公路不用水泥,而用沥青?一位55岁的包工头表示,80%的人不知道,一吨水泥的价格是沥青的十分之一,选择用沥青铺路不是因为贵的好,而是因为这些。   (信息来源:贤集网——沥青价格是水泥 10 倍却成高速标配?2℃温度控制误差揭开沥青路面耐用性的技术密码)   日常生活里,不少人路过高速公路时都会犯嘀咕:一吨水泥的价格才是沥青的十分之一,明明水泥便宜得多,为啥修路时偏偏要选贵的沥青?   这个问题,一位干了三十多年道路施工的 55 岁包工头说得透彻:“工程选材的关键,不是贵的就一定好,但必须得选最适配的,这样才真划算。”   这话背后藏着我国高速公路从摸索起步到成熟完善的技术变迁,更藏着基建行业里 “算长远账” 的选材智慧。   2000 年以前,水泥路面可是高速公路的“主力军”。那时,国内水泥产业已做得很大,2002 年全国一年就能产 6.5 亿吨水泥,每吨才几百块钱,到处都能买到,成本低得很。   而沥青价格是水泥的四五倍,还大多得从国外进口,要是在内陆城市修路,光运费就得花不少,两相比较,水泥的成本优势实在太明显。   就像 1996 年开通的深汕高速,大部分路段用的都是水泥,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确实是兼顾成本和供应的明智选择。   可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越修越多,路上的车越来越密,尤其是重型货车越来越多,水泥路面的毛病就慢慢暴露出来了。   它性子 “刚”,刚性结构经不住重载反复碾压,容易出现断板、开裂,天冷了会冻得鼓起来,天热了又可能翘起来。   更麻烦的是,这些破损没法局部修补,只能把整块板拆掉重新浇筑,单次大修的花费是沥青路面的4.3倍,一年下来每公里的维护费高达25万元,且维修时还得封路,严重耽误出行。 在水泥路面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时,国产改性沥青技术的成熟帮了大忙,让路面材料有了更好的选择。   以前的普通沥青毛病不少,天热了容易化,天冷了又容易脆裂,可改性沥青经过技术改良后,能耐得住 - 40℃的严寒,也扛得住 80℃的酷暑,始终保持着不错的弹性,不管是北方的冻土地区,还是南方的多雨地带,都能适配。   更关键的是,改性沥青实现了国产化,价格降了不少,再加上“白改黑”技术的推广 —— 就是在原来的水泥路面上再铺一层沥青,既保留了水泥基层的结实,又有了沥青路面的优点,沥青也就慢慢取代水泥,成了高速公路的首选。   和水泥路面比起来,沥青路面施工简直太高效了:主要靠机器干活,不用太多工人,铺好后几个小时就能通车;就算路面有点小破损,也能像给皮肤打针一样微创修补,不用大动干戈。 沥青路面的行车体验和安全性也甩水泥路面几条街。沥青路面是“柔性”的,走在上面特别平稳,能减少震动和噪音,比在水泥路上行驶胎噪要低8-10 分贝,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累。   且它表面粗糙还有点黏性,下雨天不容易积水形成水膜,车子不容易打滑,安全性大大提高。另外,沥青路面还特别环保,回收利用率能超过 90%,回收后的材料加工一下就能再用。     反观水泥路面,性子“硬”,开车上去又颠又吵,表面还光滑,下雨天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水泥路面破碎后,大多只能当低价值的填料,利用率还不到 30%。   那位包工头,在施工一线干了一辈子,亲眼看着大家从“只选便宜的”变成“只选对的”,有些看似贵的选择,其实是在长期使用中省时间、省费用、保安全。   对行业来说,它让大家更重视“全生命周期成本”,更多项目开始优先用沥青路面,还有改性沥青、热再生这些配套技术,同时也促使行业向国际先进水平学习。   基建理念上,以前总有人拿中美高速路面对比,误以为选沥青是技术不如人,其实这是我国根据高车流量、复杂气候等国情做出的必然选择,彰显了基建规划中的理性思考。   我国高速公路的材料变迁,既是技术进步的见证,也是基建理念越来越成熟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好的基建选择,是找到最适配的方案。既要算好当下的 “眼前账”,更要算好“长远账”。  

0 阅读:69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