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认为,白术温燥偏厚,可能会导致壅滞,要它来配合才完美!健脾化痰丸这个方子,是清末名医张锡纯在临床上反复验证过的经验方。他老人家一直特别重视脾胃的作用,觉得很多看似“痰”的问题,其根本并不在肺,而是在于脾弱、运化不利,导致吃进去的东西成不了营养,反倒积成痰湿。张锡纯看病很实在,经常一句话就点醒病机:“脾胃一虚,痰自内生。” 所以他设计健脾化痰丸,就是想把脾胃的动力重新扶起来,让身体自己把痰湿化掉、运出去。这张方子特别有意思,只有白术和鸡内金两个药。看着简单,但张锡纯的意思是:治病不一定要复杂,用对位置才有力量。生白术主打健脾补气,是整个方子的“领队”,负责把脾胃的劲儿提起来,让胃口变好、运化加强。不过张锡纯也提醒过,白术属于土性,温燥偏厚,用得太猛或太久可能会有点壅滞,因此不能只是一味补,还要有能“通”的药来配合。所以他用了鸡内金。张锡纯特别欣赏鸡内金,认为它是化积的高手,几乎什么饮食积滞都能慢慢磨开。小孩子积食、大人脘腹痞满,甚至陈年的宿食,都能被它一点点化掉。他把鸡内金和白术配在一起,就是把补和通结合:白术补脾,让脾能推运;鸡内金帮忙把脾胃里那些旧积、痰根清一清。张锡纯总结过一句话:“补而不滞,化而不伤。” 这个方子的妙处就在这里。其实,在张锡纯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鸡内金的配伍经验特别多,另外值得一提、最有代表性的组合之一,就是它和生山药的搭配。这两个药单用已经很厉害,一旦组合,作用就更全面、更稳当,尤其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阴津亏耗这些问题上,几乎是相互成就、相互补强。先说山药。张锡纯对山药的理解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他特别强调山药应该“生用”。为什么?因为山药里蛋白质含量高,而传统炮制常常会把山药炒一下、炙一下。张锡纯认为,一炒蛋白质就焦枯掉了,药效会明显下降,所以他在书中几乎所有关于山药的方子都用“生山药”。现代人可能觉得“生用”听起来怪怪的,但在中医里,指的是不经过炒制,并不是生吃。这样保留住了山药补脾、补肾、养阴的核心作用。生山药最主要的本事,就是补脾胃之阴、滋肾阴,让身体该有的津液、血分、精气都能慢慢长回去。它不仅补得温柔,还能增强血脉的滋润度,让气血运转得更顺畅。所以古书里有说山药能宁嗽定喘、固摄气化、强志育神。张锡纯评价它:“性平,宜多服、久服。” 用在慢性虚弱类的病症上特别合适。把生山药和鸡内金配在一起:一个补脾肾之阴,一个健脾行滞、化积通血。一个负责“生”,一个负责“化”。补得住、运得开,两者配合刚刚好。张锡纯就常用这对组合来治疗各种慢性虚损、气血枯少、脾胃弱到几乎“不想干活”的病人。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有一个特别经典的方子叫“资生汤”。他用生山药、玄参、白术、生鸡内金、牛蒡子(炒后捣碎),专门治疗女子血枯、月经不来。为什么有效?因为中医认为月经依赖肝血,而肝血的来源又是脾胃化生出来的。胃化气,脾生血,肾水滋养肝木,肝血才能充足。这个逻辑听起来复杂,但简单说就是:脾胃虚、肾阴弱,血就生不出来,所以月经自然就不来。资生汤里山药补脾补肾、玄参养阴、白术温补脾阳,阴阳一齐补;鸡内金能健脾、消积、化瘀,让药力真正进入脏腑、被身体吸收。三味药组合在一起,既“补脾胃、益阴血”,又能把脾胃的阻滞、旧积清掉。张锡纯把它们称为“补气健脾不可挪移之品”,也就是说:这三味药搭着用,是他认为最稳、最准、最不容易出错的补脾胃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