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一天,家住重庆忠县乌杨镇的村民王洪祥,在附近的山头采挖草药时,结果竟

熹然说历史 2025-11-19 22:14:42

1998年的一天,家住重庆忠县乌杨镇的村民王洪祥,在附近的山头采挖草药时,结果竟无意间挖到了一块板正的石雕,上面还刻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青龙。 一个普通的采药人,一锄头下去竟挖出了沉睡两千年的国宝。这块刻着青龙的石头,差点被当成垒坟砖丢弃,谁能想到它会成为重庆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从被质疑到震惊考古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 王洪祥这个名字,在乌杨镇几乎人人皆知,大家都叫他”王草药”。这个普通煤炭搬运工人白天在码头扛包搬货,闲了就上山采药贴补家用。1998年那天,他照常背着背篓上山,谁知道一锄头下去,命运就此改变。 那块石头一露头,王洪祥就觉得不对劲。石头上雕着一条栩栩如生的青龙,张牙舞爪的样子威风凛凛。虽然他文化不高,但直觉告诉他这绝对不是什么普通石头。想到龙是皇家象征,王洪祥猜测这可能是古代文物,赶紧用枯枝野草把石头盖好,跑到文管部门报告。 结果可想而知,工作人员压根不信一个采药的农民能发现什么文物。他们极不情愿地跟着王洪祥来到现场,看了看那块石雕,觉得无非就是过去大户人家垒坟用的砖石,没什么价值,拍拍屁股就走了。 王洪祥不服气。他虽然不懂文物知识,但眼睛不瞎,那条青龙雕工细腻,纹路清晰,哪里是普通垒坟砖能比的?从那以后,他就自发地担负起守护这块石雕的责任,三不五时就上山看看,生怕被人破坏。 这一守就是三年。直到2001年,忠县文管所副所长曾先龙来乌杨镇出差,王洪祥听说后立马找上门,恳请他去看看那块石雕。曾先龙是专业人士,一看就震惊了,这哪里是什么垒坟砖,分明是珍贵的汉阙构件! 2001年6月4日,洪水过后,王草药到离镇子不远的”老峡嘴”采集草药。忽然发现在泥土中有一大段刻有怪兽图案的石头,当时他还以为是”大禹治水”的遗物呢。正是他的这通电话,唤醒了沉睡千年的乌杨阙。 2001年6月下旬,对乌杨镇石阙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进场后发现,这不是一块两块的问题,而是一座完整的汉代石阙散落的构件。共发现主要石阙构件14件,阙体崩裂小残片86块,加上河边散落的几件,乌杨阙构件一共有20件。 这些石构件每一件都重达几吨甚至十几吨,拼合起来就是一座高逾五米、重达十吨的双子母汉阙。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是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表征意义的楼观,常左右成对,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从2001年6月开始发掘石阙,直到2002年5月,历经艰辛,考古队员们将这些国宝级文物运回重庆。专家认为,这座汉阙很可能与三国名将严颜有关,因为出土地点就在传说中严颜墓葬的花灯坟墓群附近。 乌杨石阙被完整复原后,陈列于中国三峡博物馆一层大厅的楼梯两侧,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这是我国目前幸存的30余处汉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并发现了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作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汉阙。 王洪祥因为这个重大发现,获得了重庆市颁发的荣誉证书。这个朴实的农民工用三年的坚持,保护了一件国家级文物。如今每当游客在三峡博物馆欣赏这座雄伟的汉阙时,很多人都会想起那个在山坡上采药的普通村民。 这件事也给文物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一个普通农民的直觉和坚持,竟然比专业部门的判断更准确。如果当初工作人员能够重视王洪祥的发现,也许这件国宝就不用在野外”裸奔”三年了。好在王洪祥的责任心和三年如一日的守护,让这座沉睡了近两千年的汉阙最终重见天日,成为研究汉代建筑、艺术和丧葬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从一个采药农民的意外发现,到国家级文物的重见天日,王洪祥用朴实的坚持书写了文物保护的佳话。你觉得当初文管部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普通民众在文物保护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58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