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3年,蒋介石把虚云禅师请到重庆官邸,说是请他吃茶,其实是心里有事,

千浅挽星星 2025-11-19 19:03:33

[微风]1943年,蒋介石把虚云禅师请到重庆官邸,说是请他吃茶,其实是心里有事,那年日本还没投降,战局焦灼,他想让虚云占一卦,看战争往后会怎么样。 1943 年夏天,正值抗日战争后期,当时的战局十分焦灼,盟军的反攻进展缓慢,蒋介石内心充满焦虑,对战争的走向和最终结果颇为担忧。 于是,他将虚云禅师请到重庆的官邸,名义上是请禅师喝茶,实则是想让虚云禅师为战争局势占卦,预测后续发展。 面对蒋介石的请求,虚云禅师并没有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占卦仪式,既没有摆放香炉,也没有故作神秘地推算。 他始终保持着平静的心态,拿出剪刀和红纸,剪出了 “十”“卍”“日” 三个字,并按照左、中、右的顺序摆放在桌案上。 这三个字分别对应着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三个轴心国,其排列顺序暗指这三个国家战败投降的先后顺序。 之后的局势发展,正如虚云禅师暗示的那样:1943 年 9 月,意大利率先投降;1945 年 5 月,德国战败崩盘;同年 8 月,日本也宣布缴械投降。 对于这样的结果,有人称赞虚云禅师是预言家,但他只是淡然表示,这是因果的必然,此外,蒋介石还希望虚云禅师预测中国的国运,禅师留下了 “中国会有全新的面貌” 这样一句话,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判断,这体现了他对时代大势的清醒洞察。 虚云禅师能在权力面前保持超然心态,源于他一生严苛的修行经历,他 17 岁时就写下了想要出家的诗句,表达了对佛门的向往;19 岁时,在福建鼓山涌泉寺正式剃度出家。 出家后,他放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饮食也十分粗简,断绝了与世俗荣华的联系。 为了坚定修行的决心,虚云禅师曾进行过一次极为艰难的朝山之行 —— 三步一拜前往五台山,整个过程耗时两年。 途中,即便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他依然坚持跪拜,脚底板磨起泡、流出血,最后结出厚厚的痂,他却认为这是在 “还业”,是修行路上必须经历的磨砺,正是这样近乎自虐的修行让他在后来面对家国劫难时,始终能保持沉稳的心态。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虚云禅师正在广东南华寺,日军的飞机频繁轰炸,寺庙也受到震动,其他人都忙着躲避空袭,而他却带领寺中的僧众组建了救护队。 无论伤员的民族、身份如何,只要被送到寺庙,都会得到他们的救治,虚云禅师还亲自参与伤员的搬运工作,带头筹集款项、施粥救济受灾民众。 他认为,国家面临危难,寺庙不应只是躲避清静的地方,修行也不是让人逃避责任,在国难当头时,救助民众才是重要的事。 虚云禅师一生致力于佛教道场的修复工作,他经手修复的道场多达 80 余座,包括云南鸡足山的寺庙、江苏的高旻寺,以及他最后圆寂的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等。 期间,他收到过不少地契和银元,但从未将这些财物据为己有,全部用于道场的修复,修复寺庙时,他也不是只做指挥工作,常常亲自带领众人搬运砖头、参与劳作。 尽管他弟子众多、名声远扬,但始终不积累个人财富,还经常提醒向他求名求利的人要 “修心”,在他看来,修复废墟中的庙宇也是在破碎的山河中重建人心。 1953 年,新中国筹备成立佛教协会,当时 114 岁高龄的虚云禅师得到了全国佛教界和中央政府的一致推举,毛主席也同意并派人专门上山邀请他出山任职。 对于这样的 “政治待遇”,很多人都极为向往,但正在晒稻谷的虚云禅师却连连推辞,他回信表示,名利并非佛心所在,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患病,已经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同时推荐了圆瑛法师担任这一职务。 1959 年 10 月的一个凌晨,虚云禅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他临终前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也没有要求举行隆重的葬礼,只是写下了一个大大的 “戒” 字。 这个字不仅是提醒后人要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更告诫人们要戒掉贪、嗔、痴等不良欲望,尤其是要摆脱对权力的依附和贪婪,这是他对自己一生修行理念的总结,也是对后人的警示。 毛主席得知虚云禅师离世的消息后,发去了唁电,评价他是 “一生持戒精严,不染尘俗” 的佛门楷模。 在那个十分看重 “成分” 和 “立场” 的年代,虚云禅师以不合作、不迎合的态度,坚守着自己的修行原则,最终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参考资料: 《虚云老和尚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0 阅读:61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