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国军师长王劲哉将汤恩伯派来的副师长枪杀后,率部北渡长江进入湖北沔阳,渡江前他对着天空连开三枪,说:“发展势力,扩充地盘,独立抗战”。 王劲哉早年进了西安讲武堂,学了些军事本事。起初他跟着陕西靖国军混,后来成了杨虎城手下的军官,在西北军里一步步爬到国民革命军第38军第17师第49旅长的位置。那时候的军队派系复杂,王劲哉属于西北系,西安事变前后,他选择站队南京中央,投靠了蒋介石,这一步让他保住了职位,还得了新编第三十五师师长的头衔。抗战刚全面爆发,他就带着部队从河南开封出发,先是赶上徐州会战,那场仗打得惨烈,他的师在豫东地区跟日军纠缠,伤亡一大把,但也立了些功劳。紧接着,又转战武汉会战,在江西瑞昌一带和日军硬碰硬,部队损失更重,到武汉丢了之后,只剩不到两千人,基本是残兵败将的状态。 蒋介石调整番号,把他的部队改成第一二八师,编入汤恩伯的第三十一集团军序列。汤恩伯手腕硬,对非嫡系部队向来不客气,常玩些明升暗降的把戏,想吞并别人。王劲哉的师刚好成了目标,武汉会战后,部队虚弱,汤恩伯就动了心思,一方面向上头蒋介石报告,表面推荐王劲哉升第十三军副军长,实际上是想调虎离山,让他离开师部;另一方面,直接派亲信来当副师长,名义协助,实则准备接管。 王劲哉混军界这么多年,一眼就看穿了这个套路。1938年11月,在湖北咸宁的师部,他直接下令枪杀了那个汤恩伯派来的副师长,这事闹大后,他知道没退路了,干脆率残部北渡长江,甩开第九战区,进入湖北沔阳地区,那地方现在叫仙桃,当时是江汉平原的要冲,水网密布,日军还没完全站稳脚跟。 渡江那会儿,王劲哉对着天鸣三枪,高喊发展势力、扩充地盘、独立抗战,这话听着挺豪气,其实也暴露了他的野心和现实考量。沔阳战略位置不错,东能威胁武汉,西可呼应三峡,周边散兵游勇、地方武装一大堆,国军和日军都顾不上管,是个“三不管”地带。他选这落脚,不是一时脑热,而是算计好了,能休整部队,恢复元气,顺便实现他的独立打算。 进了沔阳,王劲哉就开始动手,先是用硬的手段火并国民党别动军金亦吾部和中央军周兴部那些敌对势力,收编了潘尚武等武装,甚至连当地土匪也拉拢过来。短短两年,他的部队从两千来人膨胀到两万多,编成九旅十八团,控制了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大片区域,成为当地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王劲哉管理部队严,生性多疑,防备心重,赏罚分明,有功就赏,有过就罚,士兵们对他又敬又怕。打仗时,他的部队还真勇猛,多次跟日军干仗,击退扫荡。他在沔阳建起一套独立体系,自行收税,招募青壮年参军,推行乡保联甲来管地方,还在夏家门修了个兵工厂,造枪弹,摆脱了对重庆的依赖。这么搞下来,他的地盘越来越稳固,日军叫苦不迭,称他为“鄂中大怪物,难啃的骨头”。 蒋介石见他势力壮了,也没法硬吞,只能转而安抚,补发欠饷,正式任命他为汉沔游击区指挥官。但王劲哉始终保持部队的独立性,不完全听调。 当然,王劲哉的路子也不是一帆风顺。他初到沔阳时,跟周边势力摩擦不断,还跟新四军有过冲突,1940年春制造了竹桥事件,进攻李先念的豫鄂挺进纵队,结果被反击败退。后来,通过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各守防地,互通情报,共同对敌。这算是他务实的一面,意识到腹背受敌不好混,就选择合作。 1943年2月到3月,日军发动江北歼灭战,动用第11军三个师团加伪军,总共十万人,策反了王部382旅旅长古鼎新,拿到了布防情报。王劲哉的部队一溃千里,他本人和亲兵被日军骑兵俘虏,大部分兵力成了俘虏。这次败仗重创了他的势力,但也显示出日军对他忌惮,花这么大力气来对付。 被俘后,王劲哉没投降汪伪政权,虽然汪精卫劝他当第43师师长,但他找机会逃脱,继续在华中游击。抗战后期,他的部队虽散了些,但还是坚持打游击。胜利后,他有投靠延安的打算,胡宗南想在西安抓他,没成。王劲哉北渡渭河,回老家渭南,联系上西北野战军,转信给毛泽东,表示想去陕北。毛泽东欢迎,他就被接到陕甘宁边区,当了陕西自卫军纵队司令员,1948年成了中共特别党员。 1949年,随军到关中,任渭南军分区副司令员。后来,1951年停了党籍,调到西北军区当参议,1952年后在陕西政协和参事室任职,直到1968年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