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理论物理第一人,他曾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请你停留

觅双用文史读古今 2025-11-19 16:14:53

新中国理论物理第一人,他曾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请你停留片刻为我们这位中国两弹元勋,送上一束花,留下一颗爱心,为他说一句“致敬民族脊梁”吧[作揖][作揖][作揖] ​彭桓武,中国两弹元勋,中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1935年,彭桓武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赴英留学,1940年获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47年,他放弃爱尔兰优越条件,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新中国。面对核垄断威胁,他隐姓埋名投身核事业! 刚回国那会儿,中国的核理论研究连基本的基础都没有。没有先进实验室,没有完备资料,甚至连能凑齐的专业人才都寥寥无几。可彭桓武没皱一下眉,揣着从国外带回的书籍手稿,一头扎进了核事业的荒原里。他知道,国家要摆脱核威慑,就得自己造出“争气弹”,这事儿容不得半点拖延。 1958年,核武器研究所组建,彭桓武成了理论研究的核心带头人。核反应的物理规律、中子输运的计算模型,这些都是决定核武器成败的关键,每一个数据都得精准到极致。当时没有计算机,他就带着团队靠算盘、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硬算,一张又一张草稿纸堆满了办公室,连墙角都摞得老高。有次为了验证一个反应截面数据,他们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反复核对上千组计算结果,直到确认无误才敢停下。 团队里不少人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专业基础还不扎实。彭桓武一边搞研究,一边当老师,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理论知识掰开揉碎了讲。从量子力学基础到核物理前沿,他亲手写讲义、开讲座,甚至牺牲休息时间一对一辅导。在他的带动下,年轻人进步飞快,很快就成了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后来也成了中国核事业的“火种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在戈壁滩升起时,彭桓武和同事们相拥而泣。可他没沉迷于喜悦,转身又投入到氢弹理论研究中。氢弹的聚变原理比原子弹更复杂,技术难度翻倍,他带领团队攻克热核材料燃烧、辐射约束等多个难题,仅用两年八个月就实现了氢弹爆炸,创下了世界核科学史上的奇迹。 功成名就后,彭桓武始终保持着朴素本色。他拒绝特殊待遇,生活简单节俭,把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后辈上。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他只说“国家需要,我就该上”。这句朴实的话,藏着老一辈科学家最纯粹的家国情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觅双用文史读古今

觅双用文史读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