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狱官员、"问题青年"都被他善待:这位大学校长的格局,藏着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什么样的人能真正配得上"大师"二字?不是身居高位时的众星捧月,而是低谷时仍愿向他人伸出援手的温柔与勇气。刘道玉校长用一生的行动,给出了最动人的答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五毒书记"因严重违纪违法身陷囹圄,昔日好友避之不及,唯独刘道玉顶着舆论压力多次入狱探望,没有指责说教,只有真诚的鼓励与开导。要知道,彼时与"问题官员"扯上关系可能影响自身声誉,但他始终坚信:"人犯错该受惩罚,但不该被彻底抛弃。" 同样被他"破格拯救"的还有杨小凯。因所谓"历史问题",杨小凯四处碰壁,没有单位敢接纳。刘道玉得知后,力排众议将他调入武汉大学。有人质疑"引狼入室",他却拍着胸脯保证:"人才不该被标签定义。"后来杨小凯想出国深造,刘道玉又主动帮忙联系学校、撰写推荐信,助力他成为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 老话说得好:"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看一个人的格局,从来不是看他对强者有多热情,而是看他对弱者有多包容;看一位教育者的成色,从来不是看他培养了多少名校生,而是看他如何对待那些"落难者"。刘道玉校长用行动证明,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精英,而是唤醒人心,是哪怕对方身处泥泞,也愿意拉一把、陪一程的善意与担当。 如今很多人总说"现实骨感",可刘道玉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是见过世间黑暗,依然选择温暖;真正的教育,是手握权力资源,依然选择善良。这样的教育者,才是时代最该追的"星";这样的包容与担当,才是我们最该传承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