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分享一次不太成功的工作经历。这不是什么光辉事迹,而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教训。它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因惯性思维而麻木的神经,也暴露了我在专业能力上的薄弱环节。 事情始于一个被“想当然”误判的疫情。 昨天,我们接到某饭店上报4例水痘病例的消息。当时,一位同事提出:“我们主要负责学校的水痘疫情,成年人的集体单位可能不归我们管吧?”我内心一动,觉得似乎有理,便没有深究,也未去核实相关职责规定或主动开展调查。我们就这样被一个“想当然”的假设绊住了脚步,选择了观望和等待。 结果,今天上级部门直接下达指令:该饭店已暴发水痘疫情,要求我们立即处置。我们这才匆忙赶赴现场。从那一刻起,被动的基调已经定下。 现场处置:经验欠缺与职责错位下的混乱 到达现场后,暴露的问题更为具体: 1. 专业能力不足:面对聚集性疫情,我发现自己对水痘的诊断标准、潜伏期、传播方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远不够扎实,这直接影响了最初的研判。 2. 流调工作失位:我没有亲自牵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而是将关键的信息收集工作交给了其他同事。这导致了一个致命问题:收集回来的患者信息模糊不清,发病时序、岗位关联、接触史等关键线索如同一团乱麻,无法清晰勾勒出传播链。 3. 处置流程生疏: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和现场协调混乱,整个处置过程显得仓促而不够扎实,为后续的资料整理和报告撰写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当晚上需要整理材料、撰写报告时,苦果显现了。信息缺失、逻辑断裂,整个事件如同一幅拼图,却丢失了最重要的几块。这种无力感让我深刻意识到,问题不仅在于“没做好”,更在于“没想透”。 反思与成长:从“灭火队员”到“防患于未然”的转变 这次经历虽然狼狈,却是一次宝贵的“压力测试”。它逼我做出以下改变: • 第一,破除思维定势,厘清职责边界。 公共卫生事件不会按我们预设的“责任田”来暴发。首要任务是彻底厘清各类聚集性疫情的处置规范和职责分工,用制度代替“我以为”,用主动响应代替被动等待。 • 第二,回归专业本位,夯实知识基础。 我计划立即系统复习水痘等常见传染病的处置方案、诊断标准和暴发应对指南。只有自己成为专业上的“明白人”,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 • 第三,躬身入局,掌握流调核心技能。 流调是疫情处置的“中枢神经”,绝不能假手他人。今后我必须亲自参与甚至主导关键流调,确保信息准确、链条清晰。 • 第四,推动标准化,将经验转化为工具。 我正着手将这次教训整理成一份《水痘疫情现场处置工作指引》,细化从接报、流调、管控到资料归档的全流程。这不仅是为了弥补此次的不足,更是为了让下一次应对能够有章可循、从容不迫。 结语 公共卫生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丝侥幸和懈怠,都可能放大风险。这次水痘疫情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不足,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未来的路,唯有多思、多问、多练、多学,方能不负职责。 希望我的这次“翻车”经历,能给大家带来一点警示和思考。共勉。要命的职场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