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中国要是真和日本动起手来,我一点都不担心中国打败日本的实力,我担心的是,到最后中国又发善心,谈什么“人道主义”,而不给出致命一击。 近些年,日本在军事上动作频频,装备升级,和美国抱团,海上巡逻的圈子也越拉越大。如今的日本自卫队,已经不是过去只守防线的小队伍,而是有了跟世界大国叫板的底气。 这种转变,不只是武器换新那么简单,背后其实是日本社会对那段血腥历史的态度出了问题。 每到时节,日本高官前去靖国神社,那些在二战期间犯下大案的人被当做英雄来看待,完全忽视了那些惨死的邻国百姓。 日本教科书同样缩改和遮掩了侵略记录,像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事实都被默默淡化甚至否定。不认错、不反省,直接导致了今天他们对历史轻描淡写,好像当年只不过是场没打赢的战争。 中国对日本的态度曾经充满善意,抗战胜利后,日本战俘没有被狠下手,反倒被妥善安置,最后还让他们回家。初衷是希望留下和平的种子,让仇恨止步于此。 可惜这些善意并没有换来珍惜,很多被释放的战俘回国后,成了鼓吹极端思想的骨干,经常否认旧罪,甚至美化那场侵略。这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光靠宽容,根本不能真让对方醒悟。 眼下的力量对比,早已今非昔比。中国海上力量已经具备了封锁和威慑的本事,远程打击覆盖范围极广。 而日本经济和军事极度依赖外部资源,如果真的有事爆发,这条脆弱的供应链很快就会断成几截。 中国的工业链自成体系,能打持久战,而日本很多核心技术还卡在别人手上。现实就是,武力和资源都在中方一边,但这并不意味着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硬件并不比日本逊色,可惜决策层犹豫不决,总想着和为贵,导致一步步被日本压制,最后损失惨重。这个惨痛结果已经说明了,实力不是万能的,关键时刻要敢于亮剑。 如果未来再遇到危险,对方还想重演历史老路,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让日本彻底失去再动手的本事。 这样做绝不是要记仇或者以牙还牙,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烈和无辜受害者的告慰,也是给后代一个不用担惊受怕的未来。真正的人道主义,只能用在那些无辜的平民身上,而对军国主义分子的手,绝不能再软。 任何犹豫和纵容,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这是血的教训。只有日本切身感受到失败和痛苦,才能让好战分子彻底死心。这不是情绪而是警钟,只有让他们知道侵略的代价,才换得长久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