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号,上海一男子赴日旅游在日媒镜头前讲到: 我不在乎政府的呼吁,花我自己钱是我的自由,我觉得日本很安全。 最近网上关于去日本旅游的事儿吵翻了天,一边是文旅部、外交部接连发提示,说最近有中国公民在日本被蓄意伤害,让大家谨慎去;另一边刷到浦东机场的视频,飞往日本的登机口照样排着长队,拖行李箱的家庭、情侣一抓一大把。这矛盾的场面,看得人心里堵得慌。 真正把这事儿推上风口浪尖的,是个上海大哥。他刚落地羽田机场,就被守在那儿的日本记者堵住了。镜头怼到脸前,问他知不知道国内的旅行提示,没想到大哥说得特别直接,后来这段采访在网上传得满天飞。他说自己压根不在乎国内的呼吁,花的是自己辛苦赚的钱,去哪儿玩是个人自由,还说亲身感受下来,日本挺安全的,没觉得有啥危险。 这话一出来,网上直接炸了锅。有人骂他“拎不清”,说这时候去日本就是凑热度、不爱国;也有人替他辩解,说花自己的钱确实有自主权,不能随便扣帽子。我翻了翻评论区,吵得比菜市场还热闹,可越看越觉得,这事儿真不是“爱国”“不爱国”就能说清的。 就说那些坚持去日本的人,想法其实挺杂的。像那个上海大哥,可能就是早就规划好的行程,觉得自己做好了防护,没必要因为提示就取消。 我身边也有朋友,今年夏天订了去大阪的机票酒店,还是特价的,退了的话机票只退税费,酒店一分钱不退,里外里损失小一万。他纠结了好几天,最后还是去了,说“总不能把钱打水漂”。 还有些人是真没及时看到提示。有个北京姑娘在网上说,自己出发前光顾着收拾行李,没刷新闻,落地日本连Wi-Fi才看到国内的安全提示,当时吓得赶紧给家里报平安,之后每天早出早归,晚上压根不敢出门。她坦言要是早知道,肯定换个地方去。 官方的信号也确实有点让人摸不准。前几天刚说有伤害事件,日本那个叫高市早苗的政客还说挑衅的话,咱们这边刚谴责完,没过几天又有日本官员来中国,说高市早苗在反省。这一硬一软的,不少人就觉得“提示只是提醒,又不是不让去”,自然没太当回事。 最有意思的是媒体这头。后来才知道,日本记者好像专门在两国机场“蹲点”,采访不是随便找个人就问,明显是挑着能制造话题的对象。上海大哥那番话,刚好被他们抓个正着,剪吧剪吧就播了出去,潜台词好像是“你看中国游客根本不在乎你们的警告”,用来消解咱们提示的严肃性。 结果就是,这段采访传到国内,大哥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原本挺复杂的个人选择,被简化成“热脸贴冷屁股”,连带着所有去日本的游客都被贴上了标签。 网上有人翻出《鬼灭之刃》在国内年轻人里很火,说这些游客是“动漫脑”;还有“爱国”和“精日”的争论,把好好的旅行话题,搅得乌烟瘴气。 其实去不去日本,哪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有人是为了不浪费钱,有人是没及时看到消息,有人是真觉得当地安全,不能一概而论。那个上海大哥的话,可能说得有点冲,但也确实是他的真实想法,没必要上纲上线骂到狗血淋头。 反过来想,官方发提示也是为了大家安全,毕竟有真实的伤害事件发生,小心点总没错。可普通人的日子也得算计,真要是损失太大,换谁都得犹豫。媒体也别总盯着极端言论放大,多说说不同人的真实处境,或许大家就不会吵得这么厉害。 不管去哪儿,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至于花自己的钱是不是自由,这话没毛病,但也得看看大环境。毕竟出门在外,背后是自己的家,也代表着自己的国家,谨慎点、多考虑点,总不是坏事。这事儿吵到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冷静点,别再揪着一句话、一个人,把简单的旅行搞得这么复杂。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