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副总理兼财长克林拜尔喊话中国我们需要对话,2025年11月17日,他率领德国银行保险界高官抵京,顶着地缘政治的寒意寻求合作。此行核心诉求很明确,要更公平透明的市场渠道,更要畅通的供应链。 这场访问并非偶然,11月17日当天,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同步举行,双方达成27条共识。克林拜尔作为德新一届政府首位访华部长,此行承载着德国商界的迫切期待。他心里清楚,德国经济已经不起内耗,必须在对华关系上找回理性。 德国的困境早有伏笔。2025年7月底,美欧达成协议,8月1日起美国对多数欧盟输美商品加征15%关税,德国支柱产业首当其冲。前8个月德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6.5%,8月单月暴跌20.1%,创下四年新低。反观中国市场,前8个月中德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这组数据让德国政界不得不正视现实。 汽车业的惨状更是直接敲响警钟。2025年前三季度,大众营业利润同比下降58%,三季度更是亏损13亿欧元;奔驰净利润减半,保时捷利润暴跌99%。安永数据显示,一年间德国汽车业流失5.15万个岗位,占行业总就业人数的6.7%。美国市场的关门,让中国这个最大汽车消费市场,成为德国车企的救命稻草。 中荷安世半导体争端,让德国更加谨慎。2025年9月30日,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运营,暂停中方CEO职务,背后离不开美国施压。中方迅速反制,禁止安世产品出口,调整稀土配额,导致全球半导体供应量锐减六成,德国车企面临缺芯危机。克林拜尔所谓的密切协调,本质是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毕竟德国汽车业高度依赖安世芯片。 更讽刺的是,德国一边求合作,一边还在搞审查。2025年11月14日,德国议会获批成立12人专家委员会,将每两年评估中德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暴露了其内心的矛盾。德国央行行长甚至扬言要报复中国,却忘了前8个月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达73亿欧元,超过2023年全年。 稀土等关键矿产的博弈,让德国焦虑加剧。2025年4月中国限制稀土钇出口后,欧洲价格暴涨44倍,每千克达270美元。德国汽车、半导体产业离不开稀土,而全球90%以上的镓产能、80%的钨加工能力都在中国。11月17日路透消息显示,欧洲贸易商库存见底,不少企业存货从200吨骤减至5吨。 网友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德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追随美国加征关税、搞去风险,最后坑了自己;也有人认为合作是唯一出路,中德经济互补性太强,脱钩只会两败俱伤。 在我看来,德国现在的处境是自找的,但及时转向对话仍值得肯定。未来中德关系大概率会在博弈中前行,27条共识是良好开端,但德国若不能摒弃意识形态偏见,继续被美国裹挟,合作之路难走长远。真正的公平透明,应该是相互的,德国需要给中国企业同等的市场待遇,而不是单方面提要求。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