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不顾一切进攻苏联,看看苏联在德国眼皮子底下都干了些啥?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字,表面看德国和苏联握手言和,实际上彼此早已各怀鬼胎。 希特勒要的是后顾无忧,好腾出手收拾西欧,斯大林则瞄准了趁乱西扩,悄悄把势力范围往前推,两国的临时合作,更像是给彼此争取喘息和布局的机会。 条约签完不到半个月,9月1日,德军铁蹄踏入波兰,17日苏联大军也从东部杀入,理由是保护当地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波兰战前对苏联西部实行分裂和同化政策,民心早已失守,苏军几乎没碰到像样抵抗,轻松拿下寇松线以东的大片土地。 更让欧洲震动的是,苏联随后还制造了卡廷惨案,处决了大批波兰军官,苏联的强硬和扩张野心,从此暴露无遗。 紧接着,苏联把目光转向芬兰,当年年10月,苏芬战争爆发,苏联本想一鼓作气,拿下卡累利阿地峡,建立靠近列宁格勒的缓冲带,还要租汉科半岛。 没想到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让苏军吃了大亏,四个月下来损失惨重,最后芬兰只能割让部分领土,但对苏联的仇恨彻底埋下。 此后德国东进,芬兰果断成为苏德战争中的盟友,这一仗不仅让苏联元气大伤,也让德国高层对苏军战力产生轻视。 西欧战局刚刚明朗,苏联又趁火打劫,1940年6月,德军攻占巴黎的同时,苏军50万大军开进波罗的海三国。 短短三个月,三国全部被吞并,苏联直接把西部边界推进了三四百公里,和德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直接接壤,战略缓冲地带被彻底压缩,德国感觉苏联“兵临城下”,压力陡增。 更让德国紧张的是,苏联随后又把手伸向罗马尼亚,1940年6月,苏联强硬要求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直接威胁到德国的石油命脉。 要知道,当时德国75%的石油仰赖进口,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几乎是德国军工的“生命线”。 表面上看,苏联的扩张有“自保”成分,试图建立安全缓冲区,但在德国眼里,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双方的战略空间和利益诉求彻底冲突,根本没有妥协余地。 希特勒的“东进政策”早在《我的奋斗》中就写得明明白白,他要的就是东欧和苏联的土地,把“生存空间”让给日耳曼民族,苏联的步步西扩,恰好成了德国对外宣传的“进攻理由”。 纳粹德国信奉极端民族主义,希特勒一直把苏联视为“必须消灭的对象”,他不仅仇视共产主义,还公开将斯拉夫民族贬为“次等民族”,把征服苏联当成民族使命。 从资源角度看,德国的侵苏目标同样非常现实,苏联乌克兰黑土地的粮食、高加索的石油、矿产等资源,都是德国长期战争的刚需。 特别是随着苏联逼近罗马尼亚,德国清楚石油命脉随时可能被切断,希特勒自然要东进,趁自己军事力量还处于巅峰期,抢占战略主动。 实际上,苏联1939至1940年的一系列行动,让德国的“生存焦虑”空前加剧,失去了东欧缓冲带,感受到苏联“兵临城下”的压力,希特勒不敢等到苏联军力壮大后再动手。 德国情报部门还误判了苏联实力,认为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低效混乱,整个“巴巴罗萨计划”都建立在能在几个月内速胜的假设之上。 德苏之间的临时和平,最终被战略互疑和恐惧击碎,即便苏联没有那么快西扩,德国也不会放弃“东进”目标,只是进攻时间可能稍有推迟。 苏联的扩张,只是让战争提前爆发,并给了德国制造舆论理由,两国的矛盾,本质是地缘利益、资源争夺加上意识形态的全面冲突。 德国之所以在1941年不顾一切东进,除了对资源的渴望、对战略空间丧失的焦虑之外,还有对苏联的深刻敌意和轻视。 德国军事高层普遍相信,苏军在短时间内撑不住,自己能在入冬前一举击垮苏联,这种自信,既源于情报误判,也有对苏联体制的蔑视。 其实,德国当时的选择也有很大赌的成分,西欧战局僵持不下,不列颠空战失败,英国依靠美国援助苦撑,德国没法靠海上封锁拿下英国。 此时转头东进,既是风险,也是唯一的“突破口”,希特勒相信,只有拿下苏联的资源和土地,德国才能支撑起持久战,真正称霸欧洲。 苏联的扩张,不仅引发了德国的战略恐慌,也改变了东欧地缘格局,芬兰、罗马尼亚、波罗的海三国的倒向,直接让德国在东线拥有了更多前线盟友。 从国际社会的视角看,苏联的强硬扩张让它形象受损,国际联盟因苏联侵略芬兰将其除名,西方国家对苏联也充满戒心。 最终,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欧洲战场的风向彻底逆转,希特勒之所以敢于两线作战,核心就是对苏联的扩张和实力的双重误判。 苏联之前在德国眼皮底下的每一步棋,都是对德国战略空间的直接挤压,两国的冲突,早已不可避免。 东欧这片土地,成了德国和苏联两大强权最终摊牌的战场。历史的进程,有时候就是这样被推着走向失控。 参考信源: 坚持50年的流亡政府:波兰的二战一直到1990年才结束 2019-11-25 国家人文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