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巴基斯坦规划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突然宣布了:承认没有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用好,因治理不善和内耗,项目停滞带来损失与机会流失。 作为中巴两国旗舰级合作项目,中国 — 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自启动以来就承载着双方的高度期待。 这条连接中国新疆喀什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经济大动脉,涵盖能源、交通、港口、产业园区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原本计划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巴基斯坦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为中国西部开辟新的出海通道,形成双赢格局。 项目启动初期,一系列重点工程陆续落地,瓜达尔港的改扩建、能源电站的建设等,都曾让巴基斯坦民众看到了经济腾飞的希望,也成为 “一带一路” 倡议下国际合作的典范。 然而,随着项目推进,巴基斯坦内部的问题逐渐暴露。治理层面的短板日益凸显,部分区域的管理机制不完善,项目审批流程繁琐,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导致许多既定规划难以顺利落地。 更严重的是内部派系之间的内耗,不同政治力量在项目推进方向、利益分配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相互掣肘,使得一些关键工程被迫搁置,进度严重滞后。 原本计划在规定期限内完工的能源项目和交通干线,因为这些内部因素,工期一推再推,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也让项目的预期效益大打折扣。 中巴经济走廊的停滞,对巴基斯坦经济造成的影响显而易见。能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走廊规划中的多个电站项目若能顺利投产,本可极大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为工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提供稳定保障。 但项目停滞导致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持续存在,许多工厂被迫限产甚至停工,农业生产也受到灌溉电力短缺的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节奏被打乱。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也阻碍了巴基斯坦国内物资流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瓜达尔港的辐射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原本有望借助港口发展起来的临港产业和物流行业,也因配套设施不完善而进展缓慢。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项目停滞并未动摇中巴合作的根基,但也影响了合作效益的充分释放。中国在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原本期待通过走廊建设,进一步深化与巴基斯坦的经济联系,拓展南亚市场。 但巴基斯坦方面的问题,让这些投入的回报周期拉长,部分合作领域的推进超出预期难度。不过,中巴双方始终保持着沟通协商,中国方面也一直积极配合巴基斯坦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展现出了务实合作的态度。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中国 — 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原本有望成为连接中亚、南亚、中东的重要枢纽,带动整个区域的互联互通和经济融合。 但项目的停滞,也让这一区域合作愿景暂时难以实现。周边国家原本期待借助走廊的辐射效应,加强与中巴两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如今也只能等待项目恢复推进后再寻求契机。 阿赫桑・伊克巴尔的公开承认,被外界视为巴基斯坦方面正视问题的信号。不少分析认为,只有直面治理不善和内耗的症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让中巴经济走廊重回正轨。 目前,巴基斯坦方面已经表示将着手优化治理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化解内部分歧,全力推动项目复苏。 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历程,也为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大型跨国合作项目的成功推进,不仅需要双方的真诚意愿和资金技术支持,更需要项目所在国具备完善的治理体系和高效的执行能力,避免内部问题影响合作大局。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