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算是开了眼了。 丹麦给乌克兰送8.3亿欧元武器,回头一看买单的竟是俄罗斯

士气沉沉 2025-11-17 15:24:04

我今天算是开了眼了。 丹麦给乌克兰送8.3亿欧元武器,回头一看买单的竟是俄罗斯自己,这操作简直颠覆认知。 核心玩法特别简单:欧洲冻结了俄上千亿欧元资产,这些钱生的利息,直接被丹麦牵头变成军火送乌,既绕开国会扯皮,又不花自己纳税人一分钱。 但这哪里是“巧用利息”,分明是砸自己的招牌。西方喊了几百年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金融中立”,现在成了笑话。 银行不再是保险柜,反倒成了没密码的共享钱包,谁不顺眼就挪用谁的钱。 最可怕的是开了个坏头:今天能以“制裁”为名动俄罗斯的钱,明天哪个国家、哪个企业甚至个人,不会因为“站错队”就被釜底抽薪?信任这东西一旦碎了,可就再也粘不回去了。 这背后的操作路径,说起来确实巧妙得让人心惊。欧洲不是冻结了俄罗斯央行大约两千多亿欧元的资产吗?这笔巨款大部分都静静地躺在比利时一家名为“欧洲清算银行”的机构里。 钱放着也是放着,但随着欧洲的加息,这些被冻结的资产产生了惊人的利息收益,这笔钱被称作“意外利润”。欧盟经过一番激烈的内部博弈,最终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动用这笔“意外利润”来援助乌克兰,而不是动用被冻结的本金。 丹麦这次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牵头把这笔正在生钱的利息,直接变成了飞向乌克兰的炮弹。对于丹麦政府而言,这步棋走得可谓四两拨千斤,既响应了国际援助的号召,又完美绕开了国内议会可能对动用纳税人资金的激烈辩论,简直是“无本万利”的政治操作。 但这个“无本万利”的背后,代价却可能由整个西方世界几百年来建立的金融体系来承担。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西方金融体系基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金融市场的规则中立性——在这一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过去,这些原则是吸引全球资本流入西方的定海神针,是人们相信把钱存入瑞士银行、投资于华尔街市场会绝对安全的根本原因。 然而现在,这个神话被打破了。曾经被视为绝对安全的银行账户,如今看起来更像一个可以根据政治需要随时取用的公共资金池,只不过这个池子的钥匙,掌握在少数几个强权手中。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这个先例一旦被打开,会通向何方?今天,这个“共享钱包”的按钮是为俄罗斯按下的,理由是“特别军事行动”和“制裁”。 那么明天呢?这个理由的边界在哪里?会不会有某个企业,因为不符合某个大国的产业政策,其海外资产就被“冻结”并“挪用”?会不会有某个富豪,仅仅因为言论观点不合时宜,就被贴上“威胁国家安全”的标签,财富瞬间清零? 当“制裁”可以成为绕开法律、直接处置他国财产的万能钥匙时,全球的经济活动将充满不确定性。每个国家、每家企业甚至个人,在做决策时,可能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商业逻辑,而是政治站队,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倒退。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而信用的根基是规则和信任。人们之所以愿意将财富置于一个不受自己直接控制的法律体系之下,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体系是公平、中立且可预测的。 当规则的制定者和最大的玩家可以随时修改规则以服务自身目的时,其他参与者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寻找新的规则,或者干脆自己另起炉灶。 这或许会加速全球去美元化、去欧元化的进程,催生出更多平行于西方的金融结算系统。丹麦这一手“空手套白狼”,看似是援助乌克兰的神来之笔,但会不会是撬动整个全球金融信任体系的杠杆?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