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乎每个小区都有这样的画面:阳台上、窗户边、甚至树枝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和被子,像一面面迎风招展的小旗。尤其是天气一晴,家家户户都忙着“晒太阳”,晒衣服、晒被子、晒娃娃,仿佛阳光就是最好的“消毒水”。 但同样的行为,换到欧美,特别是美国,却常常被视为“不文明”“影响市容”,你甚至很难想象,一个中国人习以为常的晒被子动作,在美国居然可能会被邻居投诉,甚至吃上违章罚单。 李婧来自江苏无锡,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姑娘,她嫁到美国亚利桑那州已经7年了。刚过去那会儿,她仍旧保持着中国老家的生活方式:每逢晴天就把棉被拿出来晒,她说那种“晒过太阳的味道”是她童年最熟悉的安全感。 然而第一次在自家前院晾晒被子时,她就被邻居敲了门。一个金发老太太站在门口,表情严肃:“你这样的行为会让社区看起来像贫民区。” 李婧当时愣住了,她完全没想到,这样一个普通不过的行为,竟然在这里成了“影响市容”的罪过,她试图解释,但老太太根本不听,只说:“你可以在烘干机里烘,别再把东西挂出来了。” 从那以后她开始偷偷摸摸地晒被子,有时候趁着邻居上班的空档,有时候在后院搭临时晒衣架,晒完被子她还得赶紧喷点空气清新剂,掩盖“阳光的味道”,以免邻居闻出什么不对劲。 在加州某个华人聚居的社区,住着一对年轻的华裔夫妻:陈蕾和她的先生。陈蕾是地道北京姑娘,嫁给在硅谷工作的老公后,两人搬进了一处高档独栋别墅,房子前后都有草坪,但周围邻居几乎全是白人。 陈蕾平时喜欢打理家务,尤其喜欢在阳光正好的时候,把被子、床单挂出来晒一晒,她还特地从国内寄了个不锈钢晾衣架,第一次晒完被子,她兴奋地跟老公炫耀:“你闻闻,好香,晒过太阳的!” 可第二天,房东打来电话,语气冷冰冰:“我们收到邻居投诉,说你在院子里晾晒床品,这违反了HOA(房屋业主协会)规定,请立即停止。” HOA是很多美国社区里的一种“私人民间管理组织”,拥有强大的社区约束力。它可以规定草坪的修剪高度、房屋的外墙颜色,甚至连你家院子是否可以晾衣服都能管,而违者轻则收到警告信,重则罚款、强制执行,甚至被要求搬离。 陈蕾当时气得直哭,但她老公却劝她:“这不是中国,咱得入乡随俗。”可她不服:“为啥晒被子都成了错?我又没往路上乱扔垃圾!” 她后来还是晒了,但换了策略:不在前院晒,只在后院,选最角落的地方,晒之前先确认周围没人。她说:“我不是不守规矩,但我不能接受我连阳光都不能享受。” 从“晒”到“禁”,美国人到底在怕什么?表面上看,美国人不喜欢晒被子,是因为“影响市容”。但实际深层的原因更复杂。 首先是居住环境的差异,在美国大多数人住独栋房屋,社区规划统一,房屋外观整齐划一,晾晒衣物、被子被视为“破坏了整体美观”,让人联想到“贫困、混乱、缺乏管理”。 其次是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大量美国社区设有HOA,这些协会制定严格规定,目的是维护房产价值,而晾晒衣物,在他们眼里是“低阶层”的标志,甚至和“移民”“懒惰”划上等号。 再次是生活方式的不同,美国人普遍依赖干衣机,几乎每家必备,被子也大多是厚重的羽绒被,晒起来不方便,而且他们认为,烘干机的高温已经足以杀菌,不需要阳光。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美国的气候并不总适合晾晒,比如东部地区湿度大、雨水多,西部则风沙多、空气干燥,晒出来的被子可能不但不香,还沾满灰尘。 很多嫁到美国的中国女性,都经历了从“光明晒被”到“偷偷摸摸”的心理转变,有的选择妥协,改用烘干机;有的则坚持传统,选择“偷偷晒”;还有的干脆在地下室装上UV杀菌灯,模拟“阳光效果”。 从晒不晒被子这件小事,其实可以看出东西方在生活理念上的巨大分歧,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相信自然是最好的疗愈方式。 晒太阳、通风、接地气,都是传统养生智慧的一部分,而欧美更偏向“技术主导”,相信机器、规则和系统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一个晒被子的动作,在中国代表着对生活的热爱,在美国则可能被视作“不体面”。这种文化的碰撞,看似是生活琐事,实则是价值观的冲突。 参考资料: 美多州拟废“晒衣绳禁令” 华人户外晒内衣有赞有弹.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4-07-22]


你说我是谁吧
他们裸体可以晒,被子不可以晒[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