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韩媒体称:“一旦开战,中国将会被打得溃不成军,中国目前看似拥有很强的军力,但却有着很大的缺陷。” 最显著的一个缺点就是“没有真正的战斗经验”。 在亚丁湾里就藏着中国海军实打实的应对经验。2025 年 2 月,第 47 批护航编队在执行第 1658 批船舶护航任务时,包头舰在区域护航中突然发现两艘疑似海盗小艇逼近 “如意松” 号商船。 没有丝毫犹豫,舰艇迅速前出将商船与小艇隔开,通过一系列专业的警告震慑,成功驱离了潜在威胁,让被护商船安全通过危险海域。 这种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反应、精准处置,可不是纸上谈兵能练出来的,每一次护航都是对舰艇协同、应急处置能力的实战检验。 多年来,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行动从未间断,一次次化解海盗袭扰、应对海域突发状况,积累的都是最贴近实战的海上安保经验。 而在多国联合演习的赛场上,中国军队的表现更能说明问题。2025 年 10 月,“和平友谊 - 2025” 联合演习在马六甲海峡附近海域展开,中马双方舰艇组成混合编队执行联合搜救和护航任务。 模拟商船发出船员 “落水” 求救信号后,中方井冈山舰的搜救机组迅速起飞,在马方舰艇配合下精准找到目标,救援人员顶着涌浪稳稳完成营救,后续医疗分队的急救流程衔接无缝。 紧接着,编队又遭遇 “可疑” 船艇抵近,双方在统一指挥下快速变换队形、划设火力区,通过喊话驱离、慑止打击等步骤成功处置险情。 这种与外军的协同作战,不仅考验装备性能,更锤炼了军队在复杂环境下的指挥协调和战术执行能力,其难度不亚于真实战场的应对。 类似的还有中俄 “海上联合 - 2025”、中柬 “金龙 - 2025” 等一系列联合演习,中国军队在与不同国家军队的磨合中,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实战化水平持续提升。 陆地和空中的训练场,更是处处可见 “敌情”。2025 年深秋,第 72 集团军某旅的野外驻训考核中,炮兵分队遭遇的不再是传统特情,而是 “无人机群突袭”“指挥节点毁瘫” 这类贴近现代战争的突发状况。 考核组还会在导调之外设置 “伏兵”,故意制造佯攻假象,逼着官兵跳出思维定式,自主侦察判断敌情。 空军某部在高原驻训时,雷达操纵员曾遭遇 “敌” 方声东击西的电磁干扰,一个目标释放干扰信号掩护另一个目标低空突袭,操作人员凭借对电磁波形的精准分析,识破诡计并成功锁定目标。 这些训练完全摒弃了固定套路,把战场的不确定性搬进训练场,官兵在一次次应对难局、危局中积累的经验,比单纯的战斗经历更具普适性。 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技术和应急能力,不是单纯的战斗次数累加。 中国军队多年来坚持实战化训练,把亚丁湾护航、多国联演、跨区驻训都当成锤炼战力的 “战场”,在这些真实场景中打磨出来的协同作战、应急处置、技术对抗能力,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 “实战经验”。 那些质疑声,或许是没看到这些藏在大洋深处、电磁迷雾里的硬刚时刻,没读懂现代化军队的战力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军队用一次次实打实的行动证明着自己的实力,既维护着国家利益,也为世界和平贡献着力量。 那么在你看来,现代化军队的 “实战经验”,更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