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妈拿着两张28年前的定期存款单,去银行取钱,却被告知存单时间太长了,找不

在下雒无畏 2025-11-17 10:09:20

上海,大妈拿着两张28年前的定期存款单,去银行取钱,却被告知存单时间太长了,找不到她的存根,被拒绝取款。大妈:我有存单就证明我存了钱,你们存根找不到了,凭什么不让我取钱?网友:只要存单是真实的,银行就要无条件兑付,找不到存根是你银行内部的事,与储户无关! 最近,上海顾大妈的一张老存单引发了不少人关注。   这张1997年开具的存单,陪着顾大妈走过了28个年头,但因为保存很好,纸页边缘毛边都没有,只是油墨印记有些模糊,但银行公章的轮廓依然清晰。   可就是这张真实的存单,顾大妈来来回回跑了银行好几趟,结果因为银行自己的问题,三个月了都没有取出来一分钱。   这事传开后,不少网友都替她着急,纷纷吐槽银行的处理方式。   时间拉回1997年,那时的上海街头,“存钱到银行”的观念正慢慢普及。   顾大妈在那一年的秋天分两次存了6000元,办完后,她把存单夹在一本旧相册的夹层里。   后来家里添了孙子,忙着照顾晚辈,加上手头一直不缺流动资金,这两张存单就被彻底遗忘了。   2025年夏天整理房间的时候,孙子翻出旧相册,才把这两张沉睡的存单找了出来。   看到存单的那一刻,顾大妈先是愣了愣,随即想起了当年存款的事。   她特意戴上老花镜,把存单上的数字和日期看了一遍又一遍,盘算着这些钱要是连本带利取出来,能给孙子买台新电脑。   可这份期待,在她走进银行后就渐渐凉了下去。   柜员接过存单后,在银行系统上找了好一会,又找了了两位同事帮忙查询,结果摇着头对顾大妈说系统里没有相关数据。   有工作时间比较长的柜员解释,这些年银行系统更新了五六次,早期的手写记录可能没同步进去,让她先回去等通知。   顾大妈也很理解,毕竟这么久了,多些时间查询也很正常,结果等了半个月还是没有结果。   顾大妈又去了一趟,这次网点负责人出面接待,查询后还是说找不到记录。   直到她通过12378金融投诉热线反映情况,银行才组织人员核查老档案,给出了具体原因。   原来顾大妈名字里的“珮”字,在1997年的银行输入法里根本打不出来,当时的柜员就先打了“佩”字,再用红笔改成“珮”,在修改处盖了业务章。   但这个手写修改的记录,只留在了纸质存根上,没有录入早期的电子系统,后来系统升级时,这笔记录就漏在了数据迁移的缝隙里。   这个解释让顾大妈难以接受,她的遭遇被家人发到网上后,很快引起了共鸣。   有位网友说,自己父亲曾拿着1980年代的存单取款,银行也是说查不到,后来找到当年的老会计帮忙核对账本才解决。   更多网友提出疑问,咱们去银行办业务,哪怕是几块钱的存取款都有记录,怎么六千元的定期存款,过了几十年就没痕迹了?   还有人举例,自己公司的财务凭证要存够三十年才能销毁,银行的重要凭证怎么反而保管不善?   储蓄业务有个基本准则,就是银行出具的凭证具有法律效力。   只要储户能提供真实的存单,并且能证明自己是存单上的存款人,银行就有兑付的义务,除非能拿出证据证明存款关系不成立。   之前就有类似的判例,一位老人持1975年的存单取款被拒,法院最终判决银行兑付,理由就是银行无法证明存款未实际存入,也不能说明记录丢失的合理原因。   对顾大妈这代人来说,银行的公章就代表着可靠,当年把辛苦攒下的钱存进银行,就是相信这份承诺能长久有效。   系统升级、数据迁移都是银行的内部工作,不能因为这些环节出了疏漏,就把责任推给储户。目前银行已经表示会成立专项小组梳理老档案,希望这次能有实质性进展。   一张存单的兑付,考验的不仅是银行的管理能力,更是对百姓信任的守护,这份守护不该被时间冲淡。

0 阅读:54
在下雒无畏

在下雒无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