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安吉丽娜·朱莉在乌克兰访问的时候,自己的保镖被征兵人员强行征召,通过多方渠道都捞人失败,保镖失联。乌克兰陆军发表声明,佐证“这个保镖是在册预备役军人”的说法,但是这条带编号的声明发布32分钟后就被删除。 一则删帖声明让联合国大使保镖的去向成了谜。 11月4号,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到达了乌克兰赫尔松,想要实地查看当地的救援情况。 让她没想到的是,可刚踏入城区的检查站,意外就发生了。 负责贴身护卫的安保人员被几名身着制服的征兵人员拦下,对方要求出示身份证明并强制要求随行。 安保人员反复强调自己正执行联合国任务,需保障要员安全,双方僵持了十多分钟,最终还是被强行带往附近的征兵站点。 朱莉随即赶赴该站点交涉,得到的答复始终是“此人不符合豁免条件”,后续通过多方渠道联系乌方高层,均未获得明确回应,这名安保人员自此失联。 乌方的回应从强硬到模糊只用了半小时。 10月5号,乌克兰国家通讯社说称被带走的保镖是在册预备役军人,乌克兰陆军方面也发表声明,附带了该人员的兵役登记编号。 但细心的网友发现,这条带编号的声明发布32分钟后就被删除,页面显示“内容已失效”。 数日后陆军司令部再回应,口径完全转变,称朱莉当日是借征兵站点卫生间,安保人员仅配合身份核查后自行离开,全程无强制行为。 这起风波并非个例,只是近期最受国际关注的一起。 10月下旬,英国《太阳报》军事记者杰罗姆·斯塔基的采访团队就遭遇过类似情况。 他们在前往前线途中经过乌军路障,同行的乌克兰籍翻译按要求出示证件后,被单独带至一旁询问,两小时后被告知已被征召入伍,斯塔基的采访计划被迫中止。 更早的今年2月,基辅当地媒体报道,一名长期为BBC提供翻译服务的本地员工,在超市购物时被征兵人员拦下,直接送往新兵训练基地。 如今在乌克兰各地,征兵已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常态。 为填补缺口,征兵站点已延伸至各类公共场所,除了常规的军营和政务大厅,医院挂号处、地铁出站口、大型商超收银台旁都设有登记点。 征兵年龄限制也不断放宽,从最初的27岁下限逐步下调至18岁,上限则一度放宽至60岁,女性医护和后勤人员的征召预案也已提交议会。 兵力匮乏的背后是持续的战事损耗。马里乌波尔围城战和巴赫穆特拉锯战中,乌军精锐部队损失过半,库尔斯克方向的反攻行动和今年红军城防御战,又导致大批有生力量折损。 外部援助的缩水更让局势雪上加霜,美国国会对新一轮援乌拨款迟迟未达成共识,军事援助供应陷入停滞。 欧洲多国因能源危机缩减国防预算,对乌援助规模大幅削减,《纽约时报》近期的报道中,将这种状态描述为“西方对乌援助的集体遗忘”。 外部支撑减弱,内部兵源告急,使得征兵标准不断突破底线。 对于外界的质疑,乌方始终采取模糊化处理。 无论是联合国机构的问询,还是国际媒体的追问,都未得到明确答复。 这种回避态度让事件疑点不断增加,为何最初的兵役编号声明会迅速删除?安保人员若已自行离开,为何无法提供行踪证明?所谓的“预备役身份”是否有正式登记记录?一 系列疑问的悬而未决,让乌方的公信力持续受损,本土民众的不满情绪也在累积。 截至目前,那名联合国保镖的下落仍无确切消息,他的遭遇成了当地征兵乱象的一个缩影。 在乌克兰,每天都可能有普通人的生活被突然打破,可能是出门买东西的路人,可能是伏案工作的翻译,也可能是执行国际任务的安保人员。 战事的漫长消耗,让征兵逐渐脱离了规范轨道,而这一切最终的承受者,都是一个个普通家庭。 人们期盼的,不过是能恢复正常出行,不用再为出门是否会被征召而提心吊胆的平静生活。

